郑自海和画像中的郑和还真有几分神似
宁海新闻网讯 8月9日上午,宁海大佳何尤飞君的私人船坞博物馆里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这群客人来自南京的郑和研究会。其中一位浓眉大眼的男子便是郑和的第十九代后裔郑自海?穴郑和是太监,自己没有子女,他做官后,从哥哥的孩子中过继了一个儿子?雪。令人惊奇的是,郑自海的相貌几乎跟我们以前在画像上看到的郑和一模一样,尤其是那两道粗粗的富有特点的眉毛。当我们告诉他这一发现时,他笑着说:“你不是第一个意识到这一点的人,第一个这么说的是一位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记者,他还专门让我蹬着梯子站在郑和像旁边,做出和郑和一样的表情拍照片。”
记者陪同郑自海先生一行在尤飞君开的私人船坞博物馆饶有兴致地观看了仿制的郑和下西洋所用的宝船。在参观中,一个巨大的船锚引起了郑自海的注意,当他听介绍说这个古船锚是主人以60万元买来收藏时,不由发出了啧啧的赞叹声。随后,几个人又来到强蛟尤子元的环球海洋古船馆进行了参观,并在号称“天下第一”、直径为4.1米的大船舵轮前与主人合了影。
郑自海先生说,在南京,根本看不到这么专业的船舶博物馆。宁海作为一个县,居然能有好几家上规模的船舶博物馆,让他感到非常震惊。根据史书记载,自古以来,宁海便有造船的历史,特别是和郑和下西洋还有着密切的关系。明代李昭祥所著的《龙江船厂志》中记述,郑和下西洋时,曾在宁海招收了众多能工巧匠去南京造船。而另一本《明成祖实录》卷七十八中还记载了这样一段话:“永乐十月辛丑,命浙江临山、观海、宁海、宁波、昌国等卫造海船四十艘”。这些资料都表明宁海与郑和下西洋有着很密切的联系。
当然,郑自海此行来宁海还不单单是为了参观宁海的古船博物馆。郑自海说,在南京,宁海的名字是非常响亮的,在他们那儿,至今还有宁海路,宁海中学。据说宁海中学在他们那儿还是一座非常有名的学校,校名是汪道涵先生亲题的。大家都知道在浙江宁波,有一群非常硬气的宁海人。他们是方孝孺的同乡,此行,他也想借机会寻访一下方孝孺的旧迹。除了寻访旧迹以外,郑自海还要去拜访一位朋友,那便是李至刚的后人。
郑自海说,李至刚是宁海竹口人,曾以《大都赋》一文名扬天下,官任礼部尚书,并曾参与编撰《永乐大典》。而李至刚和郑和也有着非常深的一段渊源。据说当年郑和下西洋之前,曾邀请李至刚为其父亲马哈只撰写墓志铭,至今该碑仍完好地保存在郑和故乡云南晋宁。而当郑和从西洋回来后,李至刚又亲自到江苏泰昌迎接郑和,古书有载,“永乐九年六月戊午,上以官军从郑和自番国还者远涉难苦,且有劳效,遣内官赵惟善,礼部郎中李至刚宴劳于太仓”。两个人一直是非常好的朋友。
作为郑和的后人,郑自海一直想找到李至刚的坟墓和李至刚的后人,但一直未能如愿。去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前夕,宁海集邮协会发行了一套李至刚纪念封,郑自海才知道李至刚的坟墓在宁海。去年12月,郑自海到宁海来了一趟,拜访了李至刚20世孙李仁林先生,并探访了李至刚的墓地。当时,出乎郑自海先生意料的是,由于某些历史原因,李至刚的坟墓只是一堆石头垒成,并无修建,甚至连一块碑都没有。
说到此处,郑自海先生唏嘘不已,他说现在又将近一年的时间过去了,不知道李至刚的后人是否还好,李至刚先生的墓是否依旧。这都是他此行来宁海急切希望了解到的。
除了郑和的第十九代后裔这个关系,郑自海还有另一个身份则是江苏省郑和研究会副秘书长。郑自海先生说,在我国,有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研究,自1904年梁启超写下《祖国大航海之郑和传》一文开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了。改革开放以后,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研究更是成了关注的热点。郑和下西洋,为世界航海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扩大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和平交往,发展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开拓了中国人的眼界。因有家谱,自己从小就知道是郑和的后代,不管什么时候,他都以此为傲。他相信,以中国现在的国力和造船技术,总有一天,正在仿制中的郑和宝船一定会在当年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再次扬帆远航。 (记者张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