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农村,是个好政策。我小时候去过北方老家,那时候老家很穷。最近,经常听老乡说起,老家的日子比以前好多了,人们手里也有钱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一些家用电器现在也基本有了,有好多人家还买了电脑。真想抽空回去亲眼看看啊!”
———宁波开元货运代理有限公司职员刘蓓
你难以相信,这样的画面出现在农村。摄于奉化滕头村
陆志孟
(宁波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我市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绩,但个别地方在具体的推进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误区和问题。
首先在理解上有点片面,把新农村建设变成了新村庄建设。个别基层干部过度热衷于效果可以立竿见影的硬件建设,而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增加农民收入等这些与农业、农村发展联系更为紧密的工作,由于很难在短时间内显示出政绩,往往受到忽视或冷落。如果仅仅是将别墅造好了,这不是新农村。新农村的“新”应该体现在发展水平的提高上,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的城乡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应该体现在功能作用的强化上。农村在整个区域中起什么功能作用?过去是农业生产功能,现在应该向生态功能、休闲旅游功能、人居功能延伸,发挥独特的城市无法替代的功能和作用;体现在内部结构、素质的优化上,经济结构、社会结构要与整个工业化、社会化相适应,支撑农村产业结构的素质要优,结构要优;还体现在机制的创新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同时,农村内部经济发展体制要有充分活力,与市场经济能相适应,可持续发展。
其次在规划建设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现在村、镇都在搞规划,这是对的,新农村建设应该规划先行,但从现在的一些农村的规划来看,规划的系统性不够,实效性和特色性不强。当前村镇的空间规划、建设规划搞得比较多,而关于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农民素质、管理水平等方面在规划中体现得很少。
再次,新农村建设要持续、长效地推进,一定要建立相关的体制、机制。但目前存在一些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生产要素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的机制还没有建立。最突出的是土地,土地市场还没完全放开;城乡户籍制度没有完全统一;公共财政体制不够完善,存在职责不清、程序不明、效率不高、支出方式不科学等情况;管理体制有待提升,乡镇一级政府职能转变还没有到位。
最后,关于新农村建设,各级政府部门都出台了不少优惠扶持政策,不过从基层的反映看,扶持力度还不是很大,政策含金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有些政策政府职能部门的配套细则不出台,下面很难操作,就实施不了。
曹良明
(宁波市农办综合调研处处长)
新农村建设,政府是主导,主体是农民,这是必须确立的一个重要原则。政府主导并不是代替农民包办一切事,政府应该办农民办不了的事。比如在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技术、资金等方面,政府要进行指导和帮助,政府要制定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政策,对农村公共投入、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也该由政府来办,新农村建设具体干什么、怎么办则应发动农民。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一要让农民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来增加收入,改善生活;二要让农民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要在不断完善的村民自治和协商民主中实现有序的政治参与,所有的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公共服务设施的举措、村级集体厂房、商贸建设的计划,都要经过民主讨论,民主科学决策,始终全程向农民公开,使农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三要让农民通过终身学习和就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四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在领导农民建设新农村中,始终尊重农民的意愿。特别是在村庄整理、土地整理、居住集中、环境整治等方面,更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充分听取农民的意见建议,激发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巨大热情和奋斗精神。
政府应该进行体制创新,探索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新方法、新政策。要以农民为本,研究农民的现实需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通过规划引导、政策引导、典型示范的方式,引导农民参加新农村建设,让农民看得到,感受得到新农村建设实实在在的好处。鼓励农民通过辛勤劳动,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把农村建设成为自己理想的家园,以此形成“政府主导、农民为主、社会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农贵新
(宁波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三处副处长、副研究员)
宁波民营企业发达,现阶段加快推进村企结对建设新农村,对宁波乃至全国发达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提前实现现代化将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促进企业与农村互动发展是发达地区构筑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经济快速增长必然会面临土地等资源要素的制约,发达地区为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纷纷把目光转向农村,挖掘农村的要素资源,推动企业与农村互动发展,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在新一轮竞争中赢得新优势的必由之路。从宁波发展的实践看,村企结对建设新农村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农民科技素质、解决农民就业、提高农民社会保障等的有效办法,是“三农”从劣势向优势转换的关键平台,也是根治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载体。
宁波的村企结对应根据各村各企业的发展实际,因地制宜,不拘一格。从宁波农村发展的实际看,我建议城郊村应积极建设村级工业区块,采取以厂房出租为主的工业区块共建模式;城中村和园中村,应盘活土地资源,完善农村股份合作制,采取与企业共建出租公寓、共建宾馆饭庄经营的商业用地共建模式;海岛村和传统渔村,可采取以滨海资源为纽带,引进企业共同发展农家乐、海上捕捞等休闲度假项目;边远山区的贫困村,可采取聘任“经济顾问”,帮扶结对模式。乡镇企业基础较强的村,鼓励其发展村企一体化模式;乡镇企业或农村工业有一定基础的村,应积极建立工业区块,吸引外资和外企,走村企混合发展模式。
周琳琅
(宁波工程学院社会科学部教授)
宁波有经济实力、有城乡联动的良好基础,农村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又比较高,我认为宁波的新农村建设理应走在全省和全国的前列,在具体的做法上作一些创新和探索,让新农村建设也能成为宁波的一张响亮的名片。
在工业化初期,我们牺牲了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利益来支持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农业、农村、农民为我国的工业化作出了巨大贡献;现在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期,该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时候了。
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明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这是一个很全面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基础是生产发展。没有生产发展,新农村建设是一句空话。因此,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此必须加快农村综合发展,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加快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从而能有效地转移农村劳动力。通过农村综合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减少农民,从而富裕农民,这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最基本经验。过去,我们常常为“占世界7%的耕地(调整后是近10%)养活了世界上21%的人口”而自豪,却没有注意到它的另一面———“占世界上40%的农民仅仅养活了世界上7%的非农民”。中国农民数量太多以及因此而导致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太低,是“三农”问题的核心症结。通过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这是真正富裕农民的根本途径,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农村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