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72年,上海自然博物馆曾对该指甲做过鉴定。专家认为,这两根指甲都是小指甲,有一定年代,具有研究价值。当时该博物馆表示愿意收藏研究,但被婉言谢绝。据介绍,两根长指甲一根看起来黑不溜秋,显得有些粗糙,但仔细端详,隐隐约约还透着一丝红色和蓝色的光芒;而另一根要秀气许多,色泽光鲜,透亮。两根指甲都很直,而且指尖非常平整、光滑,非常细腻,没有修剪过的痕迹。因为年代久远,原来固定指甲的竹筷子都被虫子蛀了,现在不得不经常更换筷子。令人担心的是,在发现之初第一次测量时,两根指甲分别长24.5厘米和22厘米,但是至今才过30多年,两根指甲已经萎缩了2厘米。
上海自然博物馆给周老太丈夫的回信。
日前,记者获悉,一位62岁的宁波籍周姓老太藏有一件神秘的传家宝———两根长达20多厘米的指甲!指甲外还裹着写有神秘文字和图画的纸片,据说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
是什么人留了如此长的指甲?为什么又会留传至今?那两张纸上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一时间,当地满城风雨,议论不休。有人猜测,会不会是明朝皇室成员留传下来的?
记者几经周折,终于与周老太取得了联系。周老太祖籍宁波镇海区九龙湖镇杜夹岙村“周家门头”,现在家住江苏常熟。
红布包里掉出长指甲 母亲警告千万碰不得
前天下午,记者拨通了周老太家的电话,得知是宁波记者采访,周老太显得有些激动,在电话里亲切地叫记者“娘家人”。一阵寒暄之后,周老太开始讲述两根长指甲的惊世之谜。
那一年,周老太只有五六岁。小孩天性好动,经常把家里的东西翻个底朝天。有一天,她突然在父母的房间内翻出一个小红布包,打开一看,竟掉出两根长长的东西来,里面还裹着两张小纸片。
“我仔细察看,那两个东西竟是指甲,外面套着细长的小竹筒。竹筒蛀得非常厉害,里面已经发酥了,奇怪的是两根指甲却保存得非常完好……”
就在她十分好奇时,母亲突然闯入房间,急忙把东西夺了过去,警告她:千万不要说出去,否则要闯大祸!母亲一脸严肃,差点把她吓哭了。
周老太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当时母亲无意中透露,“这个是‘大好佬’的东西,三四百年了,千万碰不得的。”
从那以后,周老太再也没有见过那个红布包了。
老祖宗留下了两张纸 上面写着奇怪的字符
直到1967年。那时,周老太的母亲已经过世,父亲年近70岁了,怀有身孕的周老太随丈夫回上海的婆家待产。
临行前那天晚上,老父亲突然把她叫到身边,郑重其事地告诉她:外面形势紧张,他年事已高,有件事如果再不讲,恐怕以后没有机会了。但是,说出来又不知是福还是祸。
迟疑了很久,父亲才说,那两根指甲是老祖宗的,两张纸上,一张纸上写有四个字,分两列,左边是一个大字号的“周”,右边上面是两个小字“由、安”,下面是大号的“朱”字;另一张纸上画着一幅画,上面是个大空台子,台子下方是两个俗家弟子,其右边是一群僧人,最下方是一池清水。
四年后,父亲去世了。次年,周老太在整理父亲的遗物时,意外地发现了那两根指甲。指甲的形状没有变,只是套在外面的竹筒换成了两根筷子,而且另外两张纸也不见了。
“他去世前没有把那两张纸交给我。”周老太推测,可能是她父亲怕惹麻烦,就把那两张纸给毁了。
周老太一直牢记父亲的叮嘱,把那两根指甲视同自己的生命一样,小心保管,至今完好无损。
惊世之谜等待破解
在古代什么人有条件留那么长的指甲?周老太问过许多人,回答都是:一般的人不可能做到,因为要劳动,除非是养尊处优的皇室成员、达官贵人。
周老太想起,母亲曾透露指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正好介于明末清初之间。据宁波文物专家洪余庆先生介绍,当时明末有很多皇室成员、达官贵人流亡江南,不少人还去寺庙做了和尚。明末崇祯帝叫朱由检,皇后是周氏。周老太家留传的两张纸上均有相关文字,而且纸上画着:上面的台子空了,下面是一池清水。这会不会暗示明朝皇位空缺,被清朝取代,希望人们反清复明?……
周老太说,这些年来,她满脑子全都是指甲。看书、读报、看电视,一有指甲方面的新闻资料,她都会小心翼翼地收藏下来。据史料记载,慈禧太后也曾留过长指甲,但长度只有三寸半。
那么,周老太家那两根长指甲究竟是怎么留传下来的?与其家族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那两张神秘的图纸又隐含着怎样的秘密呢?
“现在仅凭我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揭开这个谜团的,不如让家乡的读者给我一些启发吧!”周老太说,这些年,她一直在努力,希望能得到有关专家和权威机构的帮助。
两次来甬探访无果
自从发现长指甲的那一天起,周老太的心中就充满了疑问。她始终坚信,自己的祖宗能留这么长的指甲,绝对有很多故事。然而,她却对祖上的事知之甚少。
后来,周老太通过公安机关,查到了居住在上海的堂姐。据堂姐讲,她们老家在宁波慈溪河东乡杜郭村(现为镇海区九龙湖镇杜夹岙村)的“周家门头”。
退休之后,周老太开始去书馆查阅资料,寻找家谱。这些年她多次在南京、上海和杭州的各大图书馆来回奔波,还多次向上海、南京、杭州和北京等地博物馆写信求助,但是都石沉大海。
为了揭开谜团,她两次专程赶到宁波,去天一阁查找资料,回“周家门头”探访古迹。
2004年,周老太得知上海的堂姐要回镇海给过世的叔叔、叔母做百岁“冥寿”,她便趁机随同前往。这次镇海之行,让她第一次走进了梦寐以求的“周家门头”。
去年,周老太再次和一位老学者重访“天一阁”和“周家门头”,并在“周家门头”后山找到一座古墓的墓志铭,但却无法从中找到有价值的线索。
周家门头
-记者探秘
周老太祖屋属明代建筑
前天,记者和我市文物专家洪余庆老先生按照周老太提供的线索,在镇海区九龙湖镇杜夹岙村找到了“周家门头”。
周家门头仍然保存着许多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中间是三间正堂院,两旁有五间两弄的厢房,均为双层实木结构,柱子和梁木的口径都有脸盆大小,地面上都是由一米见方的石板铺就,颜色深红,严丝密缝,非常气派。周家门头周围有条两三米宽的小河环绕,小河两岸砌着宽大的石板,村中随处可见散落的古砖瓦。
洪余庆摸着几尊浑圆的古磉石和雕满花纹的横梁,啧啧称赞:“这些都是典型的明代古建筑,富丽堂皇,可见当时住的不是一般的人家。”
如今,周家门头已不见往日的喧哗,偌大的庭院里只住着一对60多岁的农民。女主人周菊娣告诉记者,这房子是什么时候造的她也说不上来,只听说她和父亲都是在里面出生的,解放前她父亲还对房子修缮过。
村中几位年老的村民告诉记者,过去“周家门头”非常热闹,村里专门有庙会、戏台。而且这里过去还是水上交通要道,村里的小河可以一直通往杭州、上海。记者诸新民实习生林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