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双系罐
西晋时期墓葬内部
8月4日开始,我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鄞州区文管办联合对位于鄞州区东吴镇少白村沿宝瞻公路约300米长山坡上的一处工程建设用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勘探和发掘。经过20多天的发掘,共清理出西晋时期砖室墓葬5座,出土各类文物10多件,其中两座有明确纪年墓葬的发现,不仅为本地区两晋墓葬的分期断代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标尺,同时对于了解当地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生产生活和丧葬礼制等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昨日,记者采访了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此次考古领队王结华,他为我们勾勒了一幅西晋时期甬人的生活习俗图。
提供了重要的断代标尺
此次发掘的5座墓葬中,3座保存情况相对较好,两座破坏比较严重,发掘的最大收获在于发现了两座具有明确纪年的墓葬。王结华告诉记者:“考古工作中最难的就是断代,这次有明确纪年的墓砖的出土不仅能完全确定墓主的去世年代,而且其墓葬形制、结构及出土文物也为今后考古分期断代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标尺。”
据介绍,在其中一座墓葬中,出土的纪年砖上发现有两种纪年,一为“元康二□□□”,一为“元康四年八月造富贵昌保万年”;另一座纪年墓出土纪年砖上铭文虽已模糊漫灭,但仔细辨认仍可看出“元康□□□”等字样。按“元康”为西晋惠帝年号,元康二年和元康四年分别为公元292年和公元294年。虽然此次出土的纪年砖上发现有两种纪年,但按习俗,古人墓砖一般都是事先定制或下葬时定制的,据此可以判断该墓用砖是分两批定制的,墓主去世时间应是西晋元康四年(公元294年),距今已有1712年之久。
墓砖上刻有各种精美的图案
西晋时期墓葬外部
越窑青瓷(王结华摄)
再现西晋墓葬礼制
王结华告诉记者:“虽然这次发掘中没发现刻有人名的墓砖有些遗憾,但有明确纪年的墓砖的出土也是很少见的。目前,宁波地区共发现两晋时期纪年墓葬20座左右,占本地区已发现两晋时期墓葬的十分之一左右。”
纪年墓砖的出土还为后人提供了非常准确的西晋时代信息。王结华告诉记者:“像‘元康四年八月造富贵昌保万年’这样由‘纪年+吉祥语’的形式,以前曾在铜镜、青瓷魂瓶等器物上被发现,而此次出现在纪年砖上,在宁波地区还是首次见到。它反映了当时的墓葬礼制。”据介绍,西晋时期主要有两种丧葬观念:一是“事死如事生”,即认为人死之后有灵魂,后人要像其生前一样服侍他;二是“厚葬以尽孝”,以厚葬显示子孙的孝心。因此,随葬的墓砖上前面按惯例刻上烧制年代,后面刻上“富贵昌保万年”等吉祥语,反映了对去世亲人的怀念及希冀其对后世子孙的祝福与保佑。
反映西晋流行特色
据介绍,此次发现的5座墓葬皆为平面“凸”字形券顶砖室墓,长约4米,宽在1.5米至2米之间。王结华告诉记者:“从墓室的结构及墓砖的花纹图案看,都有很鲜明的西晋特色,反映了当时的流行特色。”
从资料照片上记者看到,出土的5座墓葬四壁均采用单砖错缝平铺的方法砌筑,墓顶用一端厚一端薄的楔形砖起券,使整个墓室形成了拱形,个别墓葬在起券时砖缝间还用陶片填塞,整个墓室看上去牢固美观。再细看砖纹,除刻有纪年砖外,多数墓砖上刻有各种精美的图案,有“米”字形、有“菱形网格”纹、最多的还是“钱”形纹。据介绍,当时人们希望自己生前死后都能富有,因此最流行的砖纹便是“钱”形纹。
成熟工艺清晰可辨
此次发掘发现随葬器物较少,只出土各类文物10多件,主要有青瓷双系罐、钵、鼎、俑、骨串饰、石黛板等。王结华告诉记者:“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墓葬经后世盗扰,另一方面是西晋丧葬风俗使然。”据介绍,从风俗上说,两汉以前流行厚葬,之后由于连年战乱,到了晋代,朝廷提倡薄葬。从此次出土墓葬的结构及随葬器物来看,可以判断这是中型墓葬,也可大致推断出墓主在当时应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王结华告诉记者:“西晋瓷器最大的特色是造型相对矮胖,在器物肩部或上腹部饰有简单的纹饰带。从出土的器物看,基本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器物特色。”记者看到,出土的一件青瓷双系罐造型简洁,罐肩部饰有两条弦纹,两边系面上还有清晰的叶脉纹,另两件出土的青瓷俑小巧玲珑,造型各异。出土的青瓷器物釉色均匀、色泽通透,距今1700多年前的西晋时期越窑青瓷成熟的烧制技术清晰可辨。
记者陈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