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 (通讯员 周武军陈勇 方敏)在拥有国华宁海电厂的强蛟临港工业区块,一个总投资2亿元、可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铜加工项目,因为废水问题难以解决,被“拒之门外”;而以“吃”电厂废弃物的海螺水泥、“龙牌”纸面石膏板、“宏韵”新型墙体材料等,因为是循环产业链中的关键“补链”项目,受到了一路“绿灯”的关照。
两种不同的遭遇,在县委书记林静国眼里,正是实施循环经济“补链”思路的结果。他认为,废弃物综合利用是工业循环经济中的最后一段产业链,宁海工业经济已经上了一个台阶,当前最关键的是,要在现有产业结构与园区产业定位的基础上,针对产业链缺损部分,积极引进关键“补链”项目,延长生产链条,使上游企业的废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完善循环产业链条,从而构建完整的工业生态系统。
以国华宁海电厂为中心的临港工业区块,是省循环经济试点区。在这个新兴的工业区块,从电厂立项起,县里就运用循环经济理念,进行统筹规划。电厂一期项目投产后,每年可产生粉煤灰60万吨、脱硫石膏20万吨。如何把产业链中的缺损补齐?县里从分析产品生产工艺链入手,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对项目类别进行筛选,补链引资,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产业链结构。县领导向笔者描述了三条循环产业链:利用这些工业废料构建煤—电—粉煤灰—水泥、煤—电—粉煤灰—新型墙体材料、煤—电—脱硫石膏—石膏板。眼下,水泥、新型墙体材料、石膏板等“补链”项目正在加紧建设。这些项目建成后,企业固体废物利用率达到95%以上,处置率达到100%,主要污染物均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并可增加GDP14.5亿元、税收1.3亿元。
一些传统行业采用园区生态化改造,引进“补链”企业,集中处理废弃物。我县先后规划建设了模具城、环保工业城,引导200多家模具加工企业和13家电镀企业向区内集聚。
其中,模具城每天生产废油达五六十吨,对环境影响很大,县里就引入一家机械废油处理企业,将废油消耗殆尽。环保工业城目前已引进13家电镀企业,一家专门针对电镀行业的废水处理企业即将竣工,今后经过处理的中水将得到有效利用。
一批“补链”企业应运而生,资源利用效率大大提高。目前,全县共有10家经市级认定的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企业和120个回收网点,年回收利用废铝5万吨,废铜3.5万吨,废液2万吨,废纸5万吨,由县内企业“吃干榨尽”。宁海碧水化工综合利用有限公司以废酸为原料,不仅将县内每年产生的7200吨废酸全部吸收,而且还回收县外废酸1.1万吨,生产环保产品混凝剂2万余吨,销售给造纸、印染行业,用于污水处理。据了解,到2008年,全县将培育成资源综合利用企业30家。
目前,我县电力、化工、造纸、冶炼、印染、汽车橡胶等主导产业已形成了独特的工业生态系统,废弃物基本在产业链内就被“吃光榨尽”。在宁海科技工业园区今年1至7月销售产值53.5亿元中,来自循环产业链的约占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