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 今天上午8点,戴芳芳通过海事卫星给宁波晚报发来邮件:在近一周的时间里,科考队员一直在大海中颠簸着。接下来,极星号船将要穿行西风带,这是最严峻的考验。随后,芳芳他们将进入海冰带,那就是这次南极科考的作业区。
“我终于挺了过来”
“如果晕船严重,吃不下,喝不下,不仅身体会虚脱,而且也会拖垮精神,那么所有的科考任务也就化为乌有了。”这是临行前“老南极”对芳芳说的话。为此,芳芳一直很担心,生怕自己“白闯”了南极。据本次航行的船长介绍,南非以南的海域是印度洋和大西洋交汇地带,水系复杂,洋面开阔,风大浪急,历来是远航的鬼门关,因而通常船一出开普敦就会遇到滔天巨浪。
几天来,极星号似一叶孤舟在茫茫无际的狂风恶浪中挺进,这么大的船,每一秒钟都在上下左右不停地大幅度摇摆,有时船体还会产生急剧的颤抖。8月30日,因为风浪过大,原定计划之中第二个站位的作业,包括投放4000米水深的探测仪和采水样计划不得不放弃。
戴芳芳说,这样的颠簸给人带来的第一个挑战就是晕船,反应大的时候就没完没了呕吐,五脏六腑有被掏空的感觉。几天来,可以说船上所有的人都感觉难受,这一点可以从餐厅用餐看出来,原来要排队,分批用餐,而现在空位越来越多。
让人欣慰的是,用王自磐教授的话说:“这一关,芳芳终于挺了过来。”一周后,芳芳逐渐开始适应船上这种动态生活环境,吃、睡也正常起来,同时在参加各项活动的时候都能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每天参加科研会议
每天上午,科考队有40分钟左右的即时气象通报会和科考专业介绍报告会,每场报告会讨论的都是国际相关领域最前沿的内容。芳芳说:“这对我来说是专业学习的重要机会,王教授和我都会参加。”
王自磐教授本来担心,仅仅大四年级的芳芳会一时接受不了这么多,因为各国专家的研究内容丰富,而且都直接用英语介绍。“但是,芳芳良好的外语基础帮了她大忙。她的悟性使她在随后我给她的辅导补课时理解得很快。”芳芳说:“每参加一场报告会,我都会听到许多不同领域的新鲜东西,而这些在中文世界里都显陌生的词汇,现在我全部需要用英文来接受,而做报告的科学家很多来自非英语国家,他们的英语不同程度带有一定的口音,这无疑又是对我的一个挑战。”
“好在勤能补拙,每次报告之后我都会把内容回顾一下,有不懂的地方,马上向王教授和迪克曼博士或者其他的科学家请教。在考察船上,我不可能按部就班进行学习,我需要在短时间之内集中学习各种专业的大量知识。同时我也经常与外国科学家和学生交谈,除了专业知识外,更多地了解他们国家的风土人情。”
和各国科学家一起很开心
从邮件中得知,芳芳他们这个课题组的15名科考人员,分别来自希腊、德国、中国、荷兰和英国等5个国家。芳芳不止一次地说:“有机会和这么多国家的科学家在一起很开心,一定会从中学到许多在学校学不到的新知识。”
王自磐教授介绍说,人们一直在研究造成极地上空臭氧空洞的原因,之前,普遍认为是氟氯烃的变化加速臭氧层的扩大。极星号船上的专家们提出新的解释:在极地海洋冰区,海冰表面冰晶生长中释放的游离溴和空气中地汞所发生的光化学反应,将大量消耗周围空气中的臭氧,由此造成大气臭氧浓度的急剧下降。
王教授说,芳芳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使她在学习理解过程中受益匪浅。针对这些过去没有接触过的新学科,迪克曼教授还特意替芳芳联系了物理海洋方面的专家,让她随时直接向专家请教。戴芳芳在船上,几乎每天都可以向任何专家教授提问请教。她很新鲜、很兴奋,也很努力。(朱志莹张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