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区县(市)  >  余姚
王福林:醉心于餐饮文化
稿源: 余姚日报  | 2006-09-06 10:45:39

  古丽潘韵陈舒文/摄

  近日,梨洲街道汇聚了很多“农家乐”的厨师,余姚酒楼的厨师王福林,被徒弟们围在摄氏50度高温的炉灶前,忙得来不及擦汗的王福林,教徒弟们制做出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

  认识王福林的人都喜欢亲切地称他“宝师傅”。今年62岁的宝师傅是余姚酒楼的厨艺总监,有着“中国特级烹饪大师”的荣誉称号,宝师傅大半生不断攀登厨艺高峰,成为余姚餐饮行业的品牌厨师。

  少年拜师学艺

  1959年,王福林从家乡宁波慈城来到余姚,在当时有名的三阳饭店当起了小跑堂。那时饭店服务人员少,王福林就得管理十几桌生意。摆碗筷、结账、端菜盛饭都要他一个人迅速完成。为了节省时间,他练就了一手“好本领”——在手臂、手掌上同时放满十几碗米饭,杂耍般地穿梭于在宾客满座的餐厅里,但最后饭碗还是能稳稳当当地端到顾客手中。没有菜单,顾客吃完饭结账的时候,只能看桌上的剩菜来结算,这时候就要靠王福林全速运转的脑瓜子了。

  这样的小跑堂当了三年,王福林的机灵与能干被三阳饭店的厨师何一飞看中,认定他是个做厨师的料子,于是就叫王福林到厨房干活。

  然而想学到真正的厨艺还得经过无数道关口。几年的磨砺,王福林和何师傅建立了深厚的师徒之情,他的好学、吃苦耐劳赢得了师傅的赞赏,于是何一飞慢慢将自己做厨师的多年经验传授给他,对厨艺有着很高天赋的王福林,总能一学就会。

  宝师傅的厨艺长进神速,他曾参加过一次杀鸡比赛,褪毛、开膛、下锅纯熟流畅的动作让人眼花缭乱,短短一分十几秒的时间,还未待人反应过来,半只香味四溢的烧鸡早已摆放在你眼前,而转眼看看那半只还未下锅的鸡,鸡腿竟然还在动。

  学艺无止境,为了使自己的厨艺更上一层楼,王福林又先后去了上海、温州、宁波等地的厨艺学习班参加培训。在那里他接触到了更为广阔的厨艺天地,烹饪技术通过学习培训更为精湛了。

  1979年王福林参加了宁波市厨师考级,幸运地成为仅有的两个二级厨师中的一个。同年他又在杭州通过一级厨师考核,至此,王福林终于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宝师傅”。

  挖掘传统菜肴

  大半辈子以烹调为职业的宝师傅,对余姚餐饮文化充满了热情。为了弄清“阳春面”的来历,宝师傅查阅了许多资料,还亲自考证阳春面背后的动人故事,让别人在吃面之余对餐饮文化也有一定的了解。

  在报纸、书或是电视上看到一些从未见过的菜式时,宝师傅会不断尝试研究。《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时吃的茄瘪,就让王福林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刚开始,受江南潮湿气候的影响,直接晾晒的茄瘪经常要腐烂,在经历了几次失败后,他将买来的茄子先腌制后再烘干,做出的茄瘪独具特色。

  宝师傅对《还珠格格》中那道“凤凰台上凤凰游”很是难忘,他一直觉得给菜肴取名也是一门高雅的艺术,简单的一道菜肴加上一个漂亮的名字后,它的价值立刻提升很多,但这需要厨师有着深厚的文化水平。所以,宝师傅也常常要求他现在的学生、徒弟多看些有用的书,提高自身文化素质。

  在河姆渡博物馆开业之时,宝师傅在那里制作了一席“古宴”。不论从视觉还是味觉来说,那些菜肴都称得上艺术品。他的烹饪灵感全是来自河姆渡七千年古老的文化,围绕着这个主题,宝师傅经过一次次实地考察,对当时先民的生活和饮食状况进行了一番考证后,精心设计,烹制出了一道道精美绝伦的菜肴,他用色香味将人们带入悠久的历史长河之中。

  “河姆迎春”将河姆渡遗址周围的景色如画一般呈现在了一个大大的盘子里,他用鸡肉、鸭肉、墨鱼等许多材料做成河姆渡的标志“双鸟舁日”的形状,用核桃肉堆成假山的样子,还在上面刻上“河姆渡遗址”五个字。杨柳、河水、野鸭、假山组成了河姆渡充满悠远历史气息的春天。

  “雪里红梅”就像这道菜的名字一样清新秀丽,宝师傅用鸡蛋清作为那一片洁白的雪,在上面点缀几个紫红的杨梅,红白分明,带着人们走入那踏雪寻梅的意境之中。

  由于这些菜档次高、价格贵,在当时没有条件推广,这对王福林来说是一大遗憾。但他仍没有放弃,他说,他会继续挖掘“古宴”意蕴,总有一天,他会把文化气息浓郁的“河姆渡古宴”再次呈现在普通老百姓面前。

  作为一名地道的余姚厨师,宝师傅对余姚的传统菜式也有很深入的研究。目前在余姚会做传统菜的人越来越少了,许多有着余姚特色的菜肴已经渐渐离我们的餐桌远去。余姚最高档的传统宴“十六围千”就是如此。“十六围千”的制作有着许多的讲究,它共有16个干果瓜子盘,16道冷菜,十六道热菜。每次四盆菜一块儿上,摆在八仙桌的四个角上,称之为“四吊角”。这样一席盛宴一个厨师至少要三天时间才能完成。

  现在很少有人见到这种旧时曾经辉煌在余姚餐饮业的宴席了。依然保留着这门烹饪手艺的宝师傅,打算再将这个宴席同现在的烹调技术结合起来,将它宏扬开来。

  锅碗瓢盆唱“山歌”

  宝师傅早在几年前就萌生了发挥一技之长办烹饪培训班,将自己的烹饪技艺传授给那些有需要的人的念头。他的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了余姚酒楼董事长徐鹏飞的支持。

  王福林被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聘请为特约教师,培训餐饮人员,培训对象大都是下岗工人和被征地的农民等。两年多来,王福林跑遍了余姚的各个乡镇,已培养了一万多名“农家乐”家政厨师。他将自己的烹饪技术带到了余姚的各个山村,教当地村民把当地传统的原料笋、野菜、山鸡等加以整合烹饪,使之成为能与饭店宾馆相媲美的佳肴,以此牢牢抓住游客的胃口,让他们在游山玩水后也有美食的享受。

  今年杨梅节,王福林光是姚东地区就跑了石步等七八个村。他每天早上5点就开始忙碌,带上灶、炊具、调料、原料下乡上课,到四明山、大岚等比较偏远的地方连晚上都要开课,就只好住在当地的农民家中。

  王福林的现场培训受到了农民的欢迎,有些村的人们一听说有这样的培训班,几乎全村人都赶来了,老老小小很是热闹。质朴好客的村民也十分友好,为宝师傅端茶擦汗。

  经王福林培训的很多学生,现在都成了抢手的家政服务人员,在各个社区村落开起了便民小饭馆、点心店,大岚和梁弄、四明山的一些徒弟还在自己家门前的旅游景点开办农家菜馆,为游客提供方便。今年5月,四明山举办的农家乐餐饮比赛,还请来了浙江省农家乐专家担任评委进行点评。看着参加比赛的徒弟们制作出的“十佳传统菜”、“十佳创新菜”、“十佳优秀菜”,作为市烹饪协会顾问的王福林欣慰地笑了。

  除了在乡村、街道办培训班,宝师傅还是老年大学的烹饪老师。在课堂上,老人们当场实践,王福林当场点评,教得开心,学得热闹。他们常常是在上完烹饪课后就立即回家迫不及待地开始实践起来,有些学生回到家里边实践边打电话向宝师傅求教。老年烹饪班毕业时,大家亲自动手准备了一桌精美的糕点进行会餐,请来王福林师父点评他们的毕业成果,并赠送了一面写有“德艺双馨”的锦旗,以感谢王福林对老年烹饪的支持。

  学徒生涯已过去多年,现在的王福林拥有了自己的大批学徒,他带领着他们在各类比赛中频频获奖。他亲手制作的《菊花笋卷》在宁波首届挖掘创新烹饪大奖赛中获得热菜类一等奖,《市花盛开》获得二等奖,受到宁波市领导和省烹饪界同行的一致好评。在王福林的指导下,青年厨师陈虎制作的《刺猬嬉龙虾》、《千手迎奥运》在省“金鼎杯”上获得银奖。

【编辑:宁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