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新闻聚焦:压缩矿山数量 谁为矿山复绿"买单"
稿源: 宁波日报  | 2006-09-06 10:52:02

  罗涟浩冯军黄征俞建强

  开山容易复绿难

  长期以来,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质保障。然而,传统生产方式“只开采、不治理”,哪里好开采、好运输,就在哪里开工。于是很多矿山出现了这样的场景:山体裸露、植被破坏、生态环境受损严重,出现山体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人为的破坏如果能得到科学的治理,这也是一种生态文明的建设。近年来,我市把矿山数量从959座压缩到了574座,并开始对222座废弃矿山进行复绿。到目前为止,已经有88座矿山完成复绿。

  成果虽然显著,但负责这项工作的国土部门却感到压力巨大:在矿山复绿的初期,每平方米的投入高达近百元甚至超百元。现在,每平方米的复绿成本仍需50元左右。目前,全市已经为此投入了2600多万元资金。

  复绿需多渠道筹资

  我市从2002年起就与新设矿山签订生态保护和治理责任书,确立了“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新机制,推出了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备用金制度,目前全市已累计收取备用金5200余万元。

  但是,此前大量的废弃矿山属于“无主山”,很难落实责任人,复绿和治理的重任往往落在政府身上。为此,有专家认为,为了补足这方面的资金,政府可以采用从采矿权出让所得中拿出一部分,或从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后新增土地的出让或使用收益中提取一部分用于治理。

  目前,我省的湖州市已明确规定,废弃矿区生态治理产生的地块出让后,净收益的50%以上要用于废弃矿山生态环境的治理。此外,他们还在废弃矿山治理中,把削峰填谷后的部分石材转让获得资金,用于复绿复垦和改造环境。

  “绿色矿山”将成新资源

  如果说治理废弃矿山是我们清偿环境“旧债”的举动,那么,“边开矿、边复绿”则是不欠环境“新账”的尝试。

  专家指出,随着复绿技术的提高和矿山治理理念的发展,人们将不满足于让废弃矿山重披绿装,还将变废为宝。宁海乌石山就是变废为宝的典型:废弃采石场经复绿后留下的大石块经过艺术加工变成了特色景观,成为当地一个新的旅游资源。另外,废弃矿山经过治理后,还可腾出一定的土地,用来建造厂房和居住区。

【编辑:赖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