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谁为被领养人群提供帮助
稿源: 东南商报  | 2006-09-11 11:11:44

  中国宁波网讯 近一个月来,本报热线接到10多个中老年人的寻亲电话,有的还寄来信件,其中大多数没有确切的线索。从这些焦虑不安的来电或来函中,似乎还能从中读出骨肉相离者的祈盼与绝望的眼神。

  瑟瑟秋风乍起,中秋又快到了,这些被领养人的亲生父母身在何处,何时才能骨肉团圆?面对这样的寻亲市民,我们能给予什么帮助?昨日记者对此展开了一番调查。

  -新闻回放

  ●昨天,市民陈女士致电本报热线,想寻找到她的亲生父母和兄弟姐妹。几年前,养母在离开人世前说她是一个被领养来的孩子。陈女士手上惟一的线索就是养父母遗留下来的一纸领养书,领养书写着陈女士是1955年出生的,1957年6月25日被养父母从孝闻街儿童教养院领养。

  ●和陈女士一样,43岁的黄女士也是在近期才知道自己是从孝闻街儿童教养院领来的,她的养母到了晚年才告知她这个消息。

  ●8月28日,家住飞虹新村的魏朝霞女士致电本报,希望通过商报找到自己的生身父母。魏女士今年51岁,前不久,她养母说她是当年从中山公园旁的一个儿童福利院抱养的,抱养时才4岁。(本报8月29日已报道)

  -市民反应

  仅靠个人寻亲远远不够

  昨天,记者在市区采访了几位市民,一位陈先生首先肯定商报在报道寻找亲人方面的内容上做得很人性化、公益化。他说,这些中老年人寻亲时因为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有不少的困难。因此,媒体可否以公益广告形式或刊登或播出寻亲启事,或者象征性地收取一定费用,这对那些寻亲的人来说是极大的支持和帮助。

  -记者调查

  相关领养资料散失

  为什么近期寻亲的中老年人越来越多?这是一个偶然的现象还是特定时代的产物?记者为此走访了一些寻亲的人。她们告诉记者,她们都是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被父母遗弃的,那时物质还不像现在这么充足,加上自然灾害,作为女性的她们就成了父母弃养的对象。记者通过网上查询后发现,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因为生计所迫放弃自己孩子的父母很多。而当她们步入了晚年时,已经错过了寻亲的最好时机。

  记者从宁波市民政局社会事物处的徐处长处了解到,上世纪80年代后,我国才对领养制度进行了规范管理。孝闻街儿童教养院是宁波恩美儿童福利院的前身,宁波恩美福利院的崔院长告诉记者,恩美儿童福利院是1986年从宁波社会福利院分离出来的,而宁波社会福利院的负责人明确地告诉记者,上个世纪60年代前的资料已经散失了,无从查证了。

  专门寻亲网尚未建立

  在通过自身的努力无法寻找到亲人后,这些寻亲的人把目光投向了媒体,但是媒体也不是专业的寻亲机构,媒体有可能帮助一两个人找到亲人,但是多数人的寻亲之路还是很漫长,有的人可能到离开人世前也无法找到自己的亲人。于是有人把目光投向了网络,一些个人寻亲的网站应运而生,这些人中也有对外开放的寻亲网,但是在我国还没有专门的弃婴寻亲网,她们寻亲的路还很漫长。记者陈爱红

【编辑:胡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