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区县(市)  >  象山
全国水下考古精英要来我县“探宝”[组图]
稿源: 中国象山港  | 2006-09-13 13:37:14

  中国宁波网讯 多年来,渔民在我县海域捕鱼时,他们的网里偶尔会拖带起大大小小的瓷碗、瓷瓶或残损的船构件。这些时不时在我县海域出水的器物,似乎在告诉我们,象山海域自古以来便是一条繁忙的水运航道。

  从上个世纪开始,全球性的水下考古不断升温,原本藏身水底的“宝贝”不断震惊世人。今年4-5月,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我县海域展开了“水下沉船”的前期调查,初步结果令人兴奋,在8个地点发现了水下沉船的“蛛丝马迹”。从本月下旬开始,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和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将在象山港和石浦港两个片区率先入水,探寻沉睡数百年的“宝藏”。

  本月下旬开始下海“探宝”

  9月8日,记者从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证实,从本月下旬开始,国家博物馆将和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聚集全国各地水下考古精英,在我县三处“优选点”率先入水“探宝”。

  据宁波水下考古工作队的副队长傅亦民介绍,今年4月,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队员在县文管会的积极配合下,采用口碑调查和文献搜集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县海域可能遗存沉船的地方进行了细致调查。他们的足迹遍布象山港、西沪港、石浦港、三门湾等海域及附近的乡村和海岛。经过两个月的调查,他们把我县海域中可能会发现“宝贝”的点定了8处。为了更有效地锁定目标,根据出水实物、老百姓提供的线索、文献记载及实地观察四方面的材料,将这8处中的3处定为“优选点”。这3处“优选点”分别是离西泽码头不远的某礁附近海域、贤庠镇附近某海域和距离石浦港数十海里的某岛附近。

  傅队长说,这3个“优选点”沉没着古代商贸运输船的可能性很大。比如说在象山西泽码头附近,历年来先后有许多渔民打捞到不少附生有贝壳的影青碗,甚至还有大碗套小碗成摞的情况。这里以前是暗礁,随着海陆变迁如今已露出海面成为明礁,同时这个海域又正处于古代进出象山港的主航道上,当地老百姓传言古代曾有福建船在此沉没。

  傅队长还介绍,在接下去的一个月左右时间内,将对3处“优选点”展开水下探测和探摸,具体将分3个步骤走,先是邀请当地知情渔民一同出海,尽可能找准拟探点、探摸对象的大致方位;接着通过声纳探测寻找目标,一旦有所发现,就放置浮标定位,记录经纬度和参照物;最后进行有目标的潜水探摸。

  能探出“宝贝”吗

  他们能从水底寻找出“宝贝”吗?那些沉睡海底的“宝贝”们又会告诉我们多少未知的秘密呢?对此,傅队长说,在没有深入发掘之前什么都是预测。

  他介绍说,这次水下发掘遇到的困难将会很大,“东海水域环境十分特殊,沿海海域水流湍急,潮汐变化大,水质浑浊,水下能见度极低。这些客观因素将对水下探测与探摸工作带来不利。同时浙东沿海一带多为泥质海底,经过长期的泥沙淤积,沉船有可能已被泥沙覆盖,或者经海流冲击船体散架而漂移。”

  我县水下“宝贝”丰富

  多年来,渔民在我县海域捕鱼时,他们的网里偶尔会拖带起大大小小的瓷碗、瓷瓶、动物遗骨和化石、残损的船构件等。据县文管会夏乃平介绍,近十几年来,我县海域已发现了大量的水下文化遗存。如在西泽码头附近,一奉化渔民在捕鱼时拖起了千余件宋末瓷器;在涂茨后赤埠已挖出了一条长20多米的明末清初的沉船,此船上层已破坏,但中、下部比较完整,船内还发现了一些船具和瓷器,从瓷器上来断定应是元末明初的;在中界山海域,拖壳船常常拖带起明清时期的青花碗、梅瓶、罐等陶瓷器;此外,在我县某些海域,渔民网里时常会拖带起兽类生物的遗骨、化石和房子构件。

  对于这些发现的水下文化遗存及这次全国水下考古队员将在我县象山港和石浦港两个片区率先下水“探宝”,夏乃平兴奋地说:“这充分显示了我县水下文化遗产的丰富,从而证实了我县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段中是浙江中部沿海渔业、商贸重地,更验证了我县海域是我国南北航海的必经之地。”

  “宝贝”的价值在于发现历史

  傅队长还向记者介绍,水下文化遗产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出水文物值多少钱,更重要的是在于它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他说,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各国对水下考古的重视,人类水下考古有了较大进展。虽然目前的水下考古发现揭开的只是难以计数的水下文化遗产的极小一部分,但它们具有陆地文化遗产不可替代的价值。它的快速发展对研究航海史、对外贸易史、港口史、造船史、移民史、国家关系史、宗教史、科技文化交流史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图①西泽码头附近捞起的宋末瓷器。

  图②三门海域拖起的鹿角化石。(见习记者吕茂盛)

【编辑:宁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