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昨天本报刊发《孩子接送:一本难念的经》一文后,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大家纷纷为接送孩子问题献计献策,给记者继续做好报道提供了不少好线索。在对市区紫鹃、桃源两个社区进行调查访问后,记者发现利用社区资源能很好地解决最让家长头疼的接小学生放学问题。
热心读者献计献策
许多读者打进本报热线87777777表示,早上送孩子上学还能自己克服,最头疼的是下午接孩子,上班的人真是分身乏术,因此他们的建议都围绕着接孩子的问题展开。
江东的陈先生表示要把自己称之为“互助社”的方法跟大家分享。自前年女儿上学后,陈先生的母亲就承担了下午接孙女的任务,看着母亲一把年纪,还要每天风雨无阻地赶来赶去,陈先生心里很不是滋味。
去年9月,陈先生偶尔与同一小区的一位朋友讲起这事,凑巧对方女儿也在同一学校就读,下午帮他接孩子的也是孩子奶奶。于是,两人想出了一个主意:两个孩子由一位老人接,两周一个轮流,两位老人能接送一周休息一周。
今年5月,小区的另外一位居民的母亲也加入了“互助社”。这个接送“互助社”现在已有3位老人。
家住中兴小区的黄先生有个差不多的设想,他一周可以抽出两个下午去接孩子放学,他打算在社区论坛上发个消息,征集与女儿同在一个学校读书的孩子家长,大家轮流接孩子,这样能省不少心。
与前两位不同,在银行工作的曹女士去年开家长会时,联络了3名家住附近的学生家长,大家一起联系了一个本地下岗女工,让她每天下午接孩子,费用4家分摊。而市民王女士的办法更“绝”,她儿子在离家较远的学校上学,她在学校附近为孩子找了一个帮带的退休夫妇家庭,这样孩子不仅午饭有了着落,而且放学后可先到那家自学,等家里人随时去接。
在来电中,有不少读者建议利用社区资源解决接孩子难题,有几位特意给记者提供了可供采访的样本:江北的桃源社区和江东的紫鹃社区。
接送孩子都可依托社区
家住桃源小区的陈先生夫妇都是公务员,单位作息制度严格,可他们对接孩子问题不操心:放学时间一到,桃源社区雇用的专职人员会到校门口把包括陈先生儿子在内的几个孩子一起接来,带到社区活动室。下班后,陈先生再到社区活动室把孩子领回家。来得晚点也没关系,有社区干部值班,看管孩子。
桃源社区居委会林女士告诉记者,这项服务已实施好几年了,一开始社区没有接孩子放学这个服务项目,因为社区里的孩子大多在江北中心小学和江北实验小学读书,两所学校离社区都很近,社区仅开放会议室,让孩子放学后休息、看书、做作业,直到家长前来。从前年开始,陆续有家长提出,外面机动车越来越多,孩子步行回小区有危险,希望社区能提供接孩子服务,于是这个服务项目就诞生了。
林女士告诉记者,目前接孩子的专职人员有两种,一种是街道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不需要额外费用;另外是社区聘请的下岗工人,费用由家长分担,每位家长每月只需几十元。
白沙街道的陈女士则告诉记者,他们对利用社区资源解决接孩子问题做过调研,结论是完全可行。现在小学实行就近入学制度,一个社区的孩子大多在同一学校读书,这就为社区集中接送提供了方便。集中接送所需费用不大,家长完全承受得起。
陈女士说,社区可以作为一个中转站,反向操作,有需求的家长还可委托社区送孩子上学。但在乐观的同时,陈女士也提出,利用社区资源解决接送孩子难题,对社区软硬件提出了要求:要有容纳孩子的活动场地,要有一定数量的图书和活动器具,更要有专职人员等。
“四点钟学校”可搞“副业”
300平方米的乒乓、桌球场地,1000多册科教图书,环境良好的绿色网吧……紫鹃社区的“四点钟学校”已有8年历史。社区主任李一民告诉记者,1998年紫鹃社区成立“四点钟学校”的初衷是管好放学后“游荡的孩子”,但现在不一样了,它良好的活动设施、专职的管理老师、丰富多彩的活动,在为家长解决实际困难的同时,也成了孩子素质教育的好场所。在李一民看来,“四点钟学校”的服务功能还可以挖掘,解决接孩子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目前参加紫鹃社区“四点钟学校”的孩子都是李惠利小学学生,而小学就在小区内,不存在接送交通安全问题。李一民考虑的是社区内孩子择校上学的家庭。一些家长说,看着社区“四点钟学校”热热闹闹,他们很眼馋,关键问题是谁帮他们把孩子安全地接送到“四点钟学校”过渡?参加“四点钟学校”的孩子还有一些来自附近社区,他们的家长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
李一民说,假如在外读书的社区居民孩子能够统一登记,支付一定费用,社区统一从小区下岗人员中物色责任心强、身体好的组成“接送队”,社区再让家长与接送人员见面,以增强信任,辅之以必要的保险措施。这样,“接送队”每天将孩子从各个学校接到“四点钟学校”,“家庭难题”不仅迎刃而解,还可提供就业岗位,一举两得。接送孩子是否可以成为“四点钟学校”服务的延伸,成为一个双赢的“副产品”,值得一试。(记者李锋顾霄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