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7周年,展示余姚各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所取得的成就,同时,为即将召开的市党代会营造良好的前期舆论氛围,本报组织开展此次“四明大地行”集体采访活动。旨在通过广大采编人员亲身体验,采写一批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鲜活报道,充分反映我市各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经验和做法,反映各地出现的新气象和广大干部群众的生动实践。
从今日起,本报在头版开设“科学发展观在余姚、四明大地行”专栏,将陆续刊发此次活动的相关稿件,敬请读者关注。
承包人正在大棚内给西瓜进行人工授粉,以提高西瓜结果质量。 (张旭东摄)
中国宁波网讯 59岁的王定蛟是马渚镇瑶街弄村的村民,如今他一门心思地在义乌替人管店,再也不用为家里的4.7亩承包田操心费力了。昨天,他的老伴程孝英高兴地对记者说:“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成立,将我家男人从田里解放出来,现在他管店每月有1000元收入,每年我家还可从合作社获得土地分红2300多元。”像王定蛟一样能享受土地分红的农户当地还有34户。
去年,在镇、村支持下,瑶街弄村魏君文等村民发起成立了全市第一个土地股份合作社——昌惠土地股份合作社,王定蛟家和另外34户村民成了首批股东,他们自愿以86亩承包田经营权入股,把土地交给合作社经营,以一亩为一股,合作社初始股份共86股。“近年来村里大批劳动力转移到了二、三产业,致使农田投入少,产出效益差,成立合作社是想把土地集中起来,推进规模经营,提高产出率。其他农民今后不想种田的,也可以到合作社入股。”魏君文告诉记者,合作社将流转后集中起来的土地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承包给种植大户经营,股东们每年可以从合作社获得每亩505元的固定分红。
在瑶街弄村村干部指引下,我们来到了那片入股的田地边。这些土地如今由该村村民万建章经营,主要种植各种大棚蔬菜和西瓜、甘蔗等经济作物,连片的白色塑料大棚处在绿油油的稻田中间,格外醒目。
见到记者,正在大棚里给西瓜进行人工授粉的万建章笑吟吟地迎了上来。“能承包这片土地,得感谢土地合作社这种新的流转机制,以前要承包这么多土地,得自己跟村民们一户一户地做工作,根本不可能做到。现在直接向合作社承包,方便多了。而且承包合同一订10年,我可以作长远打算。”老万说。
“其实入社的村民也得益不少,原先他们自己种稻,一年两季,除去工本,每亩最多也就四五百元纯收入,比现在分红少,现在根本不用自己费心费力。”陪同采访的村经济合作社副社长沈张富在一旁介绍道,“现在村民有的从事二、三产业,挣了更多的钱;而有的为老万打工,挣工资。”“是啊,现在我田里的雇工有一半是合作社的股东,今年我已为他们支付工资3万多元。”万建章接上了话茬。
昌惠合作社的初步成功,让入社的村民尝到了甜头,也让其他村民羡慕不己。“现在村民们最初的狐疑都打消了,要求入社的越来越多。”谈到今后的打算,合作社社长施兰芳充满了信心。“今后,合作社打算进一步扩大规模,同时还要寻找一些合适的项目,自己经营,使股东们可以在合作社的赢利中获得两次分红,增加更多的收入。”(本报记者徐千蒋豪杰陈亚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