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在宁波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我市2006年大中专毕业生供需洽谈会场景。
核心提示
中国宁波网讯 我市去年接收的大中专毕业生中有10%共3346人未实现初次就业,其中宁波生源的有2556人。今年及以后几年,到宁波就业的毕业生将越来越多,到2010年,即使保持现在90%的初次就业率水平,未就业毕业生人数也将突破1万人。是什么导致曾经的天之骄子面临如此之大的就业压力,直喊“就业难”?仅仅是由于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人数过多吗?事实上,宁波的企业也在不断地招人,还抱怨“招人难”。出现这种“两难”矛盾的症结在哪?政府部门对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有什么有力手段?各方对毕业生就业问题有什么看法?
2010年1万毕业生将找不到工作
最近,记者在市人才市场碰到忙于找工作的浙工大浙西分校毕业生小马。这名来自奉化的毕业生学的是数控专业大专班。他告诉记者,从今年毕业前到现在,除了一段时间生病在家休息,他已在衢州和宁波、奉化等地参加了10多场招聘会,其中有三次进入面试,但最后都没有成功。“可能是觉得我没有实践工作经验吧,因为学校没有安排我们到企业实习过。后来只有一家位于鄞州塘溪的企业答应试用,但给出的工资只有每月800元,地方又偏僻,就没去。”那天,记者还碰到了几位来自镇海和台州的计算机专业应届中专生,他们也都没找到工作。
“我们预计,今年宁波接收应届毕业生将达4万人,比去年增加5000人,其中宁波生源的毕业生按以往的约三分之二回宁波就业计算,约有2万人,市外生源的毕业生到宁波工作逐年增多,今年也将达到2万人。用人单位今年对毕业生的需求量如果与去年持平,那么预计全年需求毕业生约为3.3万人。毕业生今年的就业压力将越来越大。”市人事局负责毕业生就业的人才开发处副处长何为本对今年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作了这样的分析。
据了解,我市去年的大中专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0.6%,远高于全国近73%的水平,但未就业毕业生绝对数较大,有3346人,其中宁波生源的有2556人。从近几年的就业情况看,博士、硕士的初次就业率从2003年的100%微降到去年的98%和99.3%,有个别博士、硕士未就业;本科生从2003年的98.7%降到了去年的91.5%,去年未就业的本科生达1100多人;中专生在人数比2003年减少近一半的情况下,初次就业率仍从79.9%降到去年的71.6%,去年未就业中专生超过1000人;只有大专(高职)生初次就业率有所上升,去年达93.4%,但也有1200余人未就业。
今年的毕业生有些已经实现就业开始上班,有些还在焦急地四处寻找工作。今年毕业生找工作的几个镜头还是令人难忘:
去年12月,宁波大学举行2006届毕业生洽谈会时,学生们为了进场,在体育馆门外排起了200多米的长队。场内一家著名的商业连锁企业招聘摊位前,人挤得密不透风,不少学生为了递出简历,甚至爬到了旁边的篮球架上;
今年8月,慈溪市招考82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结果吸引了1863名大学生,其中不乏硕士生和名校毕业生,招录比例达22.71,其竞争的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公务员招考。
“从今后的趋势看,毕业生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市人事局局长王梅娟说。因为从教育部公布的历年招生人数推算,“十一五”期间全国每年将新增毕业生60万人左右,到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估计要超过650万人。以此类推,我市接收毕业生数将年均递增7000余人,2010年当年接收量将达7万人,相当于去年我市毕业生接收量的2倍。如果我市初次就业率一直乐观地控制在90%左右,那么2010年当年未就业人数就是7000人,加上历年累积人数,2010年未就业毕业生人数将超过1万人。这将是一个涉及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大问题。
高校扩招并非毕业生“就业难”祸首
曾经的天之骄子为何面临如此之大的就业压力?
问到这个问题,大家总是会说一个众所周知的大背景:随着高校扩招,大中专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14万,2003年,第一批扩招本科生进入就业市场后毕业生成倍增加,逾212万。2005年和2006年的高校毕业生各增长到330万与413万,分别是2001年的近3倍、近4倍。而同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增长并没有那么快。同时,中西部的经济社会条件暂时无法吸纳成倍增长的毕业生。于是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民工潮”之后,21世纪初,一股来自中西部的“大学生潮”大规模地涌向吸纳能力相对较强的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使流入地的毕业生供给逐渐过剩。
“其实,大量毕业生到宁波工作,满足了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对各种人才的需求。从目前来看,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更多的是结构性问题,企业还是普遍感到招人难。”市人事局人才开发处处长周永全说,“在宁波的人才市场,用人单位每周提供的就业岗位就有5000多个,从数量上说是能够消化未就业毕业生的。但由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存在一些错位,形成了‘招人难’、‘就业难’的两难矛盾。”
这种“两难”矛盾在人才市场的日常招聘会上有着明显的表现:普通专业如计算机、文秘、财会、机械等毕业生严重供大于求,而一些“灰领”人才、服务业人才和特殊专业人才又极为紧缺,企业屡招而不得;办公室文员类的岗位应聘者趋之若鹜,而跑业务、跑销售和下车间的岗位却乏人问津。一些企业索性采取委托培养和自主培养的办法,解决用人需求问题。如慈溪市鸿达电机模具制造中心最近选聘了5名素质相对较高的应届高中毕业生,由企业出资送他们去无锡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为期3年的学习深造,企业今年还经相关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建立了“鸿达模具职业培训学校”,对员工进行再教育。宁波海天集团也于2003年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了三年培训协议,开展“订单式”技能人才培训,与宁波工程学院合作开设海天大专班,培养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人才。
结构性矛盾也表现在区域差异上,部分毕业生宁可在中心城区扎堆等待机会,也不愿到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和社区、农村工作。如奉化、宁海、象山这几年对毕业生需求增长迅速,但去年这三地接收的毕业生才突破1000人,而慈溪去年接收的毕业生有6500多人,鄞州有近4000人,北仑和宁波保税区共有4500多人。
据了解,近几年我市企业招人还出现一个令人关注的倾向,就是一些企业更愿意招收来自外省(市)贫困地区和农村的人才。这些企业认为来自外省(市)贫困地区和农村的毕业生比宁波本地生源的毕业生更能吃苦耐劳,到企业后也比较稳定。相对而言,人力资源成本也更低些。
另外,本科生受到了同样面临就业压力的硕士生的挤压,普通中专生受到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职高生和技校生的挤压,使本科生和中专生的就业形势越发严峻。
毕业生说“就业难”企业却说“招人难”
一边是就业难,一边是招人难,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两难”的结构性矛盾?
“毕业生及其家长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在记者采访中,无论是政府官员和专家还是高校领导和企业,都认为这是毕业生延缓就业的一大原因。随着高校扩招,原本可能是上职高、技校的学生成了大学生,原来可能是中专、大专的成了本科生。学历的改变自然使毕业生和家长理所当然地认为大学生应该从事白领职业,没有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和理想,进行长远的职业规划,却过分地追求待遇、工作环境、职业地位等,又不愿吃苦贪图安逸。于是一些人眼高手低,死抱着招收名额越来越少的机关事业单位不放,一些人对大型国企和高薪行业情有独钟,一些人紧盯着市区单位,宁愿不就业,也不愿到基层、乡镇、农村和中小企业去,使他们的择业范围囿于极为狭窄而竞争又特别激烈的领域。
高校人才培养与实际使用产生脱节,这也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最多的造成“两难”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人才研究所的专家认为,许多高校在办学指导思想、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式上的确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高校对社会需求哪些类型的人才、何种层面的人才、需要多少等调查论证不全面、不深入,一些专业设置过度重复,普通专业招生过多,一些热门专业毕业生也出现过剩,而社会紧缺人才的培养跟不上步伐。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不足,也使众多毕业生在用人单位提出的具有实践经验和操作能力这一要求面前铩羽而归。
一些企业在用人理念上的急功近利和过分降低人力资源成本,也是产生“两难”的重要原因。学者和专家指出,有些企业在招人时一味要求应聘者有实践工作经验,实际上是企业缺乏长远考虑、只顾眼前利益的短视行为。短时期看,有实践工作经验的人才可以马上上手为企业发挥作用,但这些人要融入企业文化、产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却要花很长时间,一旦有更好的工作岗位,他们更容易选择离开。而应届毕业生可塑性强,可以根据企业需要培养和锻炼出适合企业长远发展需要的人才,更容易融入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有利于形成企业的人才梯队和人才储备。有些毕业生可能比较浮躁,耐不住艰苦而离开,对企业来说也不失为一件好事,因为经过大浪淘沙,几年、十几年后留下来的大学毕业生是对企业认同感最强、对企业最有用的人才。
同时,工资待遇过低也严重挫伤了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积极性。目前激烈的就业竞争已迫使许多毕业生降低了薪金要求。据报道,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一项调查结果让很多人惊讶地认清了大学生和民工的“差距”:2006年,进城务工农民的月薪平均预期是1100多元,而应届大学毕业生对月薪的平均预期仅为1000元。宁波作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居全国前列的城市,大中专毕业生的收入要求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不过分。宁波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今年3月发布的2006年市区企业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也显示,初次就业毕业生工资指导价位的平均数分别是(元/月):硕士(2961),本科(1645),大专(1407),高中、中专、技校(1097)。但记者在人才市场发现,企业招收要求本科生或大专生的岗位,给出的工资为1200元、1000元甚至800元的屡见不鲜。过低的工资水平直接导致了毕业生不愿意去这些企业和去了后又跳槽的现象。
在就业市场中的一些社会诚信度不高问题也困扰着就业。市人事局的何为本副处长列举出了这样的一些情况:有的大中专院校为了追求高就业率,出现了人为制造班干部、优秀学生等现象,拔高学生综合素质,美化个人简历,使用人单位不能准确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不得不采用层层面试、延长试用期等办法,无形中增加了毕业生就业难度。部分毕业生对就业协议书的严肃性认识不足,多头签约、随意违约和买卖就业协议书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给用人单位产生了不良印象,直接减弱了企业接收应届毕业生的热情。部分企业遵守协议条款的意识比较薄弱,承诺的条款不兑现,收入、福利、住房、三金交纳无保证,单方随意解聘毕业生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影响了毕业生到企业去的信心。
“18条”促进毕业生就业有何高招?
大中专毕业生能否实现充分就业,不仅关系到我市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影响到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每一位学生和家长,无不关心毕业生就业问题。市委、市政府办公厅上月发布的《关于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实施意见》,提出了18条具有针对性、富有创造性和可操作性的举措。
市人事局黄辉副局长说,这18条举措是根据当前我市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趋势而制定的,相信对于解决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一些结构性矛盾、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将起到积极作用。
他告诉记者,随着我市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和民营经济的进一步活跃,基层和新农村为毕业生提供了比较旺盛的就业需要。但目前由于基层和新农村对毕业生的吸引力还较小,因此该政策在这方面进行了有力的引导,使到农村、基层工作对毕业生具有吸引力。其中包括,对到本市农村开展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1000元的基本生活补助;对具有乡镇、农村、社区和企业等基层2年以上工作经历的毕业生,在招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时给予一定的倾斜等。通过政策引导,让面向农村、面向企业、面向社区、面向基层成为毕业生的理性选择。
在鼓励创业的大环境下,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从事自由职业和灵活就业的将会越来越多。如果对自主创业者进行有效扶持,不仅可以减轻毕业生就业压力,而且随着创业企业的发展壮大,还可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并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根据该项目政策,我市对毕业生创办经济实体将给予积极的支持,其中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将通过各级财政筹集毕业生自主创业小额贷款贴息资金,为有贷款需求的毕业生提供小额贷款贴息。鼓励毕业生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和高技术服务业,利用科技成果创办科技型企业符合相关条件的,给予创新资助和创业扶持。同时,还要求有条件的县(市)区通过财政和社会两条渠道筹集“毕业生创新创业资金”,支持毕业生创新创业。此外,还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实行规费优惠政策,除从事国家限制的行业外,给予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之日起3年内免交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优惠。这些政策举措对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是实在而具体的帮助。
解决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大重点也是难点。这一毕业生就业政策中,对这方面的力度尤其大,特别是对解决当前毕业生就业难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极具针对性。其中实行未就业毕业生登记制度是一项基础工作,对毕业半年后两年内仍未实现首次就业的本市生源毕业生和已办理“先落户后就业”手续的外地生源毕业生,统一进行登记,其目的就是先摸清未就业毕业生的基本情况,然后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就业。
根据该政策,对已登记的未就业毕业生,各级人事部门将首先有计划地组织各类职业技能和资格培训,重点是困难家庭未就业毕业生。各级财政通过给予培训机构经费补贴的办法提供培训费用,未就业毕业生免费培训。通过培训将使毕业生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从而帮助未就业毕业生提高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使他们在求职时更加容易被用人单位录用。这一做法在全国人事系统尚属首创。
针对用人单位普遍要求应聘者具有实际工作经验这一条件,政府部门的对策是建立未就业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每年有计划地安排一批本市生源未就业毕业生到各类实践和实习基地及企事业单位见习,帮助他们提升职业技能,促进供需见面,尽快实现就业。在见习期间由各级政府和见习单位共同给见习毕业生提供一定的生活补贴。据了解,这一办法经过实际运作表明,对帮助毕业生就业的确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如宁波中策动力机电集团有限公司是宁波大学工学院的学生实习基地,2004年以来已累计接收实习学生100余人,在实习期间还提供每人每月300元—500元的生活补贴,高温时还发给高温补贴。宁波嘉隆工业有限公司是江北区大中专毕业生实践基地,设有一个机械车间专供学生实习见习,还有专门的指导老师,帮助大学生掌握机械加工的基本技能,另外还发给每人每天二三十元的补贴,实习结束留在企业的,另追加300元每月的实习补贴。那些未留在实习企业的,今后找工作时可以理直气壮地证明自己有实践工作经验。据悉,去年市人事局已命名了10家市级毕业生实践基地,今年也将命名一批。对于市级毕业生实践基地,接收未就业毕业生情况好的,由市财政每年给予一定的工作经费。这一举措也是属于全国首创。
对于推荐未就业毕业生成功就业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和接收未就业毕业生的企业,也有补贴或奖励。这一做法在全国也是创新。对接受推荐的企业用人单位,以及企业用人单位当年内聘用20名及以上本市生源未就业毕业生,各级财政将通过补贴企业用人单位社会保险金单位缴纳部分的形式予以鼓励。
此外,我市还将对本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特困职工家庭及城镇零就业家庭等特殊困难家庭的未就业毕业生,由市财政提供每人每月500元、最长不超过12个月的临时生活补助,并由各级人事部门及人才服务机构给予重点推荐。这一对困难家庭未就业毕业生提供临时生活补助的人性化做法也开了全国先河。
解决“两难”,我们有话要说
我市《关于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实施意见》的出台,虽然针对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提出了有力的举措,但减轻毕业生就业压力,缓解企业“招人难”、毕业生“就业难”这种结构性矛盾并不能一蹴而就。随着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仍然任重而道远。从长远来看,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还有没有好的办法?记者在采访中,与毕业生就业有关的各方面代表提出了他们的看法。
○刘兵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人才研究所博士
政府要加强对人才开发的规划和指导,合理引导人才流向基层、农村和中西部。
还未上大学的学生应及时了解我市国际化人才、高技能人才、科技创新人才、人文社科人才、企业家人才和现代服务业人才这六大领域紧缺人才状况,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意识地往这些方向发展。
企业防止毕业生跳槽最好的办法是事业留人、待遇留人,为毕业生实现自我价值创造必要的条件,并根据其成就提供职务晋升、提高待遇的机制和环境。
○许为民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院长
企业要立足于长远发展,尤其是要从加工型企业走向创新型企业,应作出长远的人才战略规划。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也应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去考虑,在招收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同时,合理地储备一定数量的复合型人才。从人才成长的角度看,复合型人才比技能应用型人才发展潜力要大得多,一般而言,本科生的创新能力是技术工人无法比拟的。对本科生进行培训、锻炼和储备,对企业也是极为重要的。
○黄道飞宁波天衡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博士
高校应对社会迫切需要的专业进行调研和预测,并根据产业发展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方向。专业课程要不断更新,免得在日益进步的社会中变得老化和浅显。高校教师要集中精力从事教学工作,更好地指导学生提高实践能力。
○徐承志宁波市人才开发服务中心副主任毕业生要及早进行个人职业规划。高校教学中也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观教育,帮助毕业生做好职业规划。学生在校期间就要根据职业规划有意识地加强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实践,了解相关行业的情况,使毕业生找工作时能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从容不迫的有利位置。同时,这也将使毕业生有合理的就业期望值,与实际就业环境相符合。不要到了临毕业找工作时,连基本的应聘技巧也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