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河南的席永娟(左)3年前刚来到长隆公司是普通缝纫工,如今已升任三分厂车间主任,她还被评为“河南省十大务工青年”。
宁波是民营企业之都,民营企业在全省乃至全国是令宁波人引以为傲的地方。
而市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课题组不久前发布的《促进宁波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研究报告》显示,在我市近万家中小型工业企业中,有41%的企业没有自己独立的研发机构,有54%的企业没有与外部研究机构或高校建立科研合作,有85%的企业不懂自主创新包括哪些方面,习惯于沿袭按部就班的传统生产方式。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对人才和科技渴求,对宁波企业来说,比任何时候都显得强烈。
三十出头的江西人许小锋6年前从兰州工大毕业,目前担任长隆制衣所属的外贸进出口公司的副总经理。
宁波华缘玻璃钢电器制造有限公司为专家盖起了漂亮的大楼。
记者蔡铁锋通讯员何兵/文胡龙召/摄
别墅宿舍民企的纳贤之举
在象山县丹城东谷湖畔,有一群别墅特别引人注目,别墅有的最高造价上百万元,住在这里的都是为天安集团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管理人才。此外,在丹城天安小区内,还有200多套三室一厅的房子也是天安集团为科技人员建造的宿舍。
天安集团是全国著名电工企业,历经10年发展,公司资产由不足亿元猛增至目前的18亿元,年销售额达15亿元。公司生产的电气产品不仅用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甚至用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铁路上。
公司之所以发展这么快,按公司负责人的说法是得益于人才和科技这两大法宝。
股权激励淡化家族企业色彩
2004年,天安集团以技术入股的形式从武汉将发明家胡宗父子引进,负责小型变压器及特种技术研究所工作。集团为此成立了专门搞研发的“天之煌”公司,其中胡宗父子占35%股份。前不久,由胡宗开发的小型干式高低压变压器首批10多台产品刚“出炉”就被抢购一空。
其实,在宁波企业中,靠股权激励制引才留才的何止“天安”一家!两年前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的张鹏翔博士,选择了宁波保税区博士后工作站———宁波理工监测公司从事博士后研究。出站后择业时,张鹏翔的选择仍是理工监测公司。由于在技术攻关上成绩突出,去年公司对高管和技术人员实行股权激励,张鹏翔也持有了公司部分股份。
在奉化的宁波长隆制衣有限公司是一家典型的家族企业。但目前,长隆公司95%以上的中层以上管理人员是非家族成员,且不少管理骨干还享有一定股份。“连财务总监都是从外面聘请的。”公司总经理助理、综合办主任何崇校说。
“把企业的高层技术、管理、营销人员吸纳为企业的股东,使他们从‘打工仔’变成企业的主人,才是长远的做法。”何崇校表示。
奉化市人才中心主任江南认为,宁波不少民营企业都是家族企业,企业主怕失权,把股份比例看得很重,暴露出很多问题。股权激励制,无疑是治理家族企业弊端的一剂良药。
早在2004年3月份,市委市政府在关于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构筑区域人才高地的决定中就明确,推行期权、股权激励制,探索人才资本及科研成果有偿转移制。
宁波另一家较早进行股份制改造的民营企业———太平鸟集团,从发展的角度出发,引进了家族之外的10个股东,这些社会法人和职业经理人持有“太平鸟”30%的股份。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童擎川原是西安某航空企业产品设计室主任,1992年带着全家落户天安集团。企业放手让他主持生产技术、产品开发等工作。如今,他已是集团的营销公司常务副总、董事局成员。
2000年5月,在宁波闯荡了10多年的徐步光,靠300元钱起家,在江北租了一间12平方米的小房子,创办了宁波蓝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由于自己开发的产品对路,第一年就创产值500万元。自此以后,“蓝野”开发的新品不断。
有些高层次人才加盟企业追求的不是金钱,“对他们来说,成就感才是最重要的。”同样是搞科研出身的徐步光深有体会地说。现在,已有几名人才在“蓝野”出资组建的子公司担任老板,而且占有一定股份。
按需出牌高校积极与地方接轨
记者从市人事局了解到,尽管这几年我市毕业生首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左右,但本市生源未就业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多。今年,约有4万名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到我市来就业,其中本市生源的2.93万名毕业生大部分将回甬就业。
一边是学生就业压力增大,一边是企业花重金招不到技能型人才,这个矛盾如何破解?
一向以培养、培训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宁波工程学院给出了答案。今年在该院2836名毕业生中,到上月底尚未签就业协议的不到20人。去年该院就业率达99%。
院长高浩其教授告诉记者,学院按“一精多能”的要求培养学生,学院40%的课程是实践环节。
近年来随着欧美绿色技术壁垒的升高,我省皮革出口面临严峻挑战。宁波工程学院研究员邵双喜主持的制革清洁化研究项目,已在多家皮革厂推广,据统计,目前这一科研成果已产生直接经济效益4亿元。
该院干伟忠教授主持承担的《海洋环境混凝土结构配筋腐蚀进程的预埋式无损监测系统的设计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2005年开始应用于在建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为大桥达到百年寿命上了一道保险。
“我们将根据宁波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适当调整专业设置,注重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人才。”浙大宁波理工学院院长许为民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今年,该校率先在市内开办了总裁研修班,打破了以前去上海等地培训总裁的历史。
今年,该校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建的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宁波中心挂牌。此外,针对宁波实际的高分子材料研究所也即将挂牌。
该校600名教师中一半是从全国各地招聘来的,不少对宁波情况不熟悉。今年7月份,该校10名教师赴鄞州区柔性挂职。同时,该校还与鄞州区签订了10余个项目的合作协议。
“推进高校与政府、企业合作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既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技术支持,也为老师提供实践和调研的机会。”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人事处负责人表示。
“候鸟教授”企业借“外脑”发展
今年6月份,宁波东联密封件有限公司与北京科技大学著名中科院院士、粉末冶金和先进陶瓷专家葛昌纯教授签订了人才培训与技术开发合同,共同筹建北京科大特种陶瓷粉末冶金研究所东联分所。
据双方协议,在未来3年时间内,葛院士每年将为“东联”公司开展不少于一个月的技术人才培训,并完成2—4项质量提高、工艺改进或新产品开发任务,最终目标建成国家级研发中心。
像葛昌纯教授一样,为企业担任技术顾问的候鸟型科技人才如今在我市各地遍地开花。江北区人事局人才开发科王时栋介绍,近五年来,至少有2000名候鸟型人才队伍为全区中小企业开发新技术和专利产品200多项,为企业创造利润5亿多元。
由于担心离开原单位后难跟踪国际先进科学技术,与宁波邻近的长三角地区高层次人才一般不愿意离开或离不开自己的工作单位。这些“候鸟教授”、“飞行博士”80%以上来自北京、上海及省内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他们大多以智囊、技术顾问等形式受聘于宁波的企业。
市人事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在去年引进的各类人才中,柔性引进各类人才8500余人,其中博士、博士后10人,硕士120余人,高级职称200余人。截至2005年年底,我市人才总量已达48.5万人。
“打破传统的国籍、户籍、身份、档案等人才引进中的条条框框,大力推行‘户口不迁、关系不转、双向选择、自由活动’的引才机制,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等引才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所接受。”市人事局人才开发处有关人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