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 “每人20分钟”、“每人10分钟”、“每人2分钟”……这并不是倒计时,而是主持人不得不遗憾地一次次压缩与会者的发言时间。昨天,在北京举行的、根据王延勤事迹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让我们敲希望的钟啊》研讨会上,30多位与会者无不被这部作品所打动,踊跃发言,因为会议时间不够用,以至主持人不得不一次次“叫暂停”,一次次减少发言时间。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金炳华称自己是一口气看完《让我们敲希望的钟啊》的,他说:“作品刻画残联干部形象是当代报告文学史上少见的,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而作家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都有所创新,作家运用作者的叙述、相关当事人的讲述和当事人与王延勤的英灵对话等相结合的形式,如实记录下王延勤为残疾人所做的一件件善事,表现王延勤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的崇高精神,这在报告文学创作领域具有独创性。”他特别指出这部书为全国6000万残疾人和8万残联干部写作,是十分难能可贵的。王延勤真正做到了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心服务人民,帮助群众,这部作品完全可以作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生动教材。
中国残联常务副理事长吕世明激动地表示:他既是个读者又是个残疾人,他是用双重身份去阅读这部作品,他感到了深深的震撼和感动。他说:“王旭烽的作品里,通篇没有华丽的语言,但我们仿佛看到了主人公对爱的呼唤,对善的呐喊,从王延勤这个残疾人工作者的一扇心灵窗口中,社会和人们了解了什么是真情,什么是美好的人性。这部作品会使全社会更多的人了解残疾人群体,理解残疾人工作,支持残疾人事业。”
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吴秉杰认为:王旭烽笔下的王延勤就如同空气、阳光,当他在我们身边时谁也感觉不到他的可贵,一旦他离去,人们就有了一种痛失的感觉。王延勤以自己的工作和爱心感动了残疾人,也感动了一座城市,感动了社会。王旭烽写的不仅是新闻报道的“事迹”,也不是“成长史”,而是灵与肉交融的人生,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深层次体现,写好这一类人物是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
作者王旭烽曾在福利厂工作,有过与残疾人朝夕相处的经历,这部作品的写作使她完成了对青春岁月的追溯,写这部书时,她多次热泪盈眶。在作品中,王旭烽放弃了传统的叙述手法,勇敢尝试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通过生者与死者的彻夜长谈,艺术地再现了王延勤的一生。王旭烽将消逝的生命化为祈祷的钟声,向人们昭示:只有在我们能爱别人,并且有机会去爱时,我们的人生才有意义。生命中最要紧的事情,是学习如何付出爱,以及接受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