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今天早上6点到7点之间记者顾霄扬在通途路小港路段拍摄到的几个镜头。
关注小学生上下学
中国宁波网讯 双向四车道的通途路目前是集装箱卡车进出北仑港的主通道。由于道路不宽、车流量大,在通途路上驾车或步行,需要人们小心再小心。新学期,在这条连大人行走都会被贴身而过的车子惊出冷汗的马路上,出现了一些背着书包的小孩子。
几天前,暂住在北仑小港街道堰山村的36岁贵州民工陈开喜,给本报新闻热线87777777打来电话说,村里的20多个外来工孩子每天要在通途路上走半个小时才能到学校读书,令大人十分担忧;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同村的本地孩子每天早晚有一辆专车接送上下学。陈开喜说,老乡们曾要求村里同意让他们的孩子搭车,付些费用也可以,但村里予以拒绝,理由是车辆座位有限,村里实在难以全面照顾。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情呢?记者为此深入调查采访。
-记者顾霄扬
孩子上下学千叮咛万嘱咐
今天凌晨5点50分,记者赶到堰山村陈开喜的暂住房,12岁的女儿陈珊珊和8岁的儿子陈翔翔刚被陈开喜叫醒,在门口洗漱。陈开喜一边烧早饭一边跟记者说,他来北仑已有6年,在大港工业区某五金厂打工,今年9月1日开学,由于堰山村小学被关闭,孩子要在通途路上步行半个多小时,才能到达新建的小港中心学校。儿女每天上下学一个小时在通途路上的行走时间成了他的一块“心病”。
尽管陈开喜买了一辆踏板摩托车,但他说,有时早上有事情,做不到天天送孩子上学;下午孩子放学,他在工厂里做工出不来,每每想到通途路上密集的车流,经常胆战心惊、六神无主。陈开喜的老乡申时云告诉记者,他的女儿申桂英11岁,刚上四年级,和开喜家的孩子同校,上下学安全问题也让他和老婆心事重重。由于在建筑行业打工,经济条件不好,申时云没买摩托车,更没时间接孩子,惟一的“方法”是在孩子出门前千叮咛万嘱咐。
滚滚车流中的
接送大军
6点35分,记者和陈珊珊、陈翔翔和申桂英一起来到村口。10多个头戴小红帽的孩子正在村口等车。珊珊说,这些同学都是坐“专车”去上学,其中的很多人他们都认识,他们内心也很渴望跟这些小伙伴一起坐车上学。
在堰山村村道与通途路交叉口,一辆辆集装箱卡车呼啸而过。“不要说让孩子独自一人过道口,就是像我这样用电瓶车带孩子上学的,都非常紧张。”一名骑车送孩子上学的家长在现场告诉记者。
珊珊说,他们上学最害怕的就是过这个路口,经常要等好几分钟才能过去,为了防止意外她总要一手拽住调皮的弟弟。珊珊说,早上大多数是爸爸送他们上学,而下午他们都要自己回家,一般情况他们并不会沿着通途路走,而是选择路程相对较远的村庄小道,若走通途路要十分小心。
学校规定7点10分左右到校,三个孩子在路上走得比较急,翔翔不时“开小差”,珊珊则不停地提醒弟弟,坚持让他走在内道。一路上,记者看到有七八个孩子像珊珊一样,独自一人走在通途路上,而大部分的孩子都是由大人用摩托车、电瓶车或三轮车送去上学。在通途路江家山村路段附近,一名奋力踩着三轮车送孙子去上学的奶奶告诉记者,新的小港中心学校条件、教学质量肯定更好,但孩子安全问题突出,她家是本地人,因为没有公交车,子女上班都很忙,所以她只能担负起接送孙子的重任。
拒绝外地孩子
实是无奈
在陈开喜、申时英和他们的孩子看来,村里组织专车接送本地孩子,而谢绝外地人的孩子,这种做法明显有歧视外来打工者的“嫌疑”。上周五晚上8点多,记者在堰山村采访,为此特地走访了该村妇女主任,她就一些实际情况作了说明。
她说,堰山村目前有常住人口近千人,外来人口200多人,堰山小学关闭后,孩子上下学问题立刻成了暑假里家长们关心的焦点。村里向上级有关部门和领导反映过,但一直没有协调出一个结果。新学期开学在即,为了让村民安心,村长跑到市里,向交警部门请命,希望能够帮村里解决孩子上下学的安全问题。由于交警部门正在堰山村建造考试场地,村长的“警民共建”牌算是打得较成功。开学后,交警部门每天都有一辆面包车来接送村里的孩子上下学。
这名村干部强调,村里也很愿意帮助暂住在村里的外地务工者,但是这种争取来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他们只能先考虑本地孩子。对于外来务工者希望村里能统一组织车辆接送孩子的问题,她无奈地说,接送孩子的车辆要经过严格审批,孩子坐车的安全问题必须要有保障,这责任不是一个堰山村能承担得起的,万一出了事情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