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区县(市)  >  余姚
帮农户要帮在“节骨眼”上
稿源:  | 2006-10-11 08:49:28

  中国宁波网讯新华社杭州9月20日电(记者郑黎)农民奔市场,政府怎么办?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的做法是“政府不包办,农民不依赖”,政府与农民各尽其能,有分有合,互相支持求双赢。

  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是目前我国最大的茭白种植基地、交易集散地和科研中心。近日记者前去采访,正逢茭白旺季,日上市量达数百万公斤之多,当地农户和各地赶来的运销商忙得挑灯夜战连轴转,而镇政府大院却波澜不惊,一切按部就班。接待记者的镇农办工作人员说,我们把该做事做到位了,农民就不需要来找政府。

  农民做不了的事政府做

  以拥有7000年文明遗址而闻名于世的余姚市河姆渡镇,地处浙东姚江冲积平原,当地农户历史上即有种植茭白的传统,但在以前,由于观念和政策上的种种束缚发展不快。到了1990年代中期,浙江省率先放开粮食种植后,茭白的经济收入要比种粮食高出好几倍,整个河姆渡的茭白种植面积很快从几百亩、上千亩迅速发展到1万多亩,看到这种情况,有人提出镇委镇政府要大力提倡农民多去种茭白,河姆渡镇党委书记茅克强说,我们以为大呼隆大号召的做法可不行,因为农民不是傻瓜,他们会面对市场做出理性判断。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农民干不了,需要政府帮的事。

  不久,当地农户对茭白种植的技术滞后的问题显现出来了。有一年青农民,头年试种茭白,他向人家学习取经,回来依样画葫芦,结果当年下来人家大丰收,他却满田荒芜,再去请教行家,才知道因他外出打工回来迟了一星期,超过最佳时节,尽管同样施肥、浇料,但茭白就是不长新芽。茅克强说,农业产业化科技应先行,而农业科技的投入产出周期长且有一定的风险性,这就应该由政府来承担。

  为提高农民种植技术,镇农技站贴出告示,免费向农民讲授茭白课。镇农技站技术员郑春龙说,以前让农民开会是最挠头的事,贴补工钱也不肯来,而上科技辅导课,闻讯赶来的四周农民把会议室挤得满满当当,连走廊上也有人站着听课。

  河姆渡还积极推广无公害环保种植,生物灭虫等各种新技术,科技先行成为河姆渡茭白最有效的核心竞争力。如有人老是闹不明白,同样的水土、同样的种植,为什么就是河姆渡茭白格外的色白肉嫩。郑春龙说,其实戏法揭开也就不奇怪了,因为我们农技站引进了一种叫做“窝泥法”新技术,在生长的最后一段日期,把烂泥巴糊在茭白的茎干上,避免阳光直接暴晒,就像给女孩子脸上抹粉一样,又经过水泽地浸泡,自然是又白又嫩惹人喜爱了。

  农民的困难政府帮

  随着河姆渡茭白的进一步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逐渐反映出来,突出的就是“卖难”。有一年河姆渡茭白每公斤跌到了0.05元,而当时的种植成本每公斤也要超过0.12元,农民气不过不肯收割,束性让茭白烂在地里。原河姆渡镇党委书记、现任余姚市工商联党组书记徐耀华说,我们经调研,了解到要解决茭白“卖难”的关键,还是在于拉长产业链,降低市场风险。

  “由于茭白成熟期集中,不容易保鲜,茭白收割上来两三天就得销出去,否则当烧火棍也没人要。但是,最初河姆渡茭白大都使用单一本地品种,一年仅收获2次,这就出现了生产时间长应市时间短的矛盾。”徐耀华说,于是我们采取的第一招,就是帮助农民引进和改良新品种,由河姆渡镇和浙江大学联合培育的“浙大牌”新品种茭白,每年6至7月下种,当年11月第一次收割,第二年5月初又可上市了。而河姆渡本土茭白通过技术改良,当年6、7月间可以有少量速生品种提前上市,虽然产量不高,但刚好是市场空档,质量好价格不低。此外通过大棚保温,还可以使过冬茭白提前收割,这样通过两个品种的交叉,以及栽培技术的改进,河姆渡茭白从原来的一年两季,发展到全年有6至7次的新鲜茭白上市,大大减轻了市场的压力。

  “其次是大规模推广茭白保鲜技术。这些年对于茭白深加工,我们从酱制、烘炒、风干等,不知动了多少脑筋,收效甚微,后接受专家建议,还从冷库保鲜着手,调节市场供应量。”徐耀华说,开始农民对建保鲜冷库有顾虑,怕投资收不回,我们让镇里干部和农技人员先示范,自己集资建冷库,结果生意兴隆效果非常好,把农民顾虑打消了,现许多民营企业也纷纷投资造冷库,整个河姆渡自建和租用的标准冷库有060余只,年储存新鲜茭白8000万公斤,占全镇茭白上市量的近1/4。

  “最初河姆渡茭白销售主要是附近上虞、余姚、慈溪一带市场,销售半径仅几十公里。”河姆渡镇主管农业的副镇长夏永祥说,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河姆渡茭白的运销出路,从1998年起,我们镇委镇政府组织班子,带领运销大户沿杭州湾从大上海、杭嘉湖、苏南各地市,一直跑到长江边上的古都南京,干部们身扛样品,四处宣传河姆渡茭白,其中一个拿手绝活就是现场表演生吃茭白,把茭白当作水果生吃,赢得菜贩们齐声喝采,很快河姆渡茭白名声大噪。接着镇领导还请外地蔬菜运销大户来河姆渡基地收购茭白,让“外来户”与本地户展开友好竞赛,对于有贡献的大户,不论藉贯出处,政府一律予以表彰奖励。

  农民能干的活政府不包办

  茅克强说,尽管政府千方百计为茭白找市场找出路,但我们把握一条底线,就是市场的具体运作,买卖交易等还是由农民自己来办,政府绝不越俎代疱。三十挂零的王坚军,是河姆渡农业开发公司的总经理,已有10来年的市场磨练经验。他说,我和一些运销大户商量,一家一户跑市场既费力气效率又低,不如联手合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于是从前年起我们联络了20家农户,既有种植大户也有运销大户,每家出资1万元,合计2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结果第一年就获利14万元。

  “公司+农户+基地=订单企业,是我们基本的运作模式”,王坚军说,现在我们合作社的基本服务对象为本村及周围人家,共有500来户2000亩的茭白基地。我们在茭白下种的前一年与农户签订合同,主要条款就是2条:一是遇到行情下跌,合作社保证按保护价收购;二是遇到行情上涨,合作社则随行就市,按市场价收购。王坚军解释说,所谓保护价,实际就是农户成本价,我们经过精心测算,认为第二年市场不会跌入成本以内,就大胆与农户签订保护价合同,把茭白收购的优先权拿到手中。

  王坚军说,现在订单农业为何纸上谈兵多,是因为有的订单是政府拍脑袋定下的,不懂市场,还有的订单则是为企业考虑多为农民考虑少。我们合作社社员本身就是农民,知道农民的难处。如果市场行情走高了,你硬要用低价去收购,实际是行不通的,打官司也没有用。与其谈不拢把买卖砸了,还不如实事求是随行就市。

  据了解,在河姆渡镇类似的运销大户或合作社有三四十家,市场触角远至上海、山东、安徽、江西等10来个省市,手下还有收货、打包、运输、入库等大批人员,分工合作,各司其职,效率甚高,能够在最短的时间,把田头的茭白很快就送到了各大农贸市场和蔬菜超市中。江中村童建军原来是搞水产贩销,看到茭白走俏,就租了2只冷库,转行做起茭白批发生意。他掰着指头算道,现新鲜茭白收购价每公斤为2.20元,入库冷藏2个月,增加包装、运输、电力和租凭等费用每公斤为0.5元左右,而按一般市场行情,茭白淡季市场价格每公斤会上升0.80至1元钱,这样扣除各种成本,章建军认为,一年挣个六七万元不成问题。

  如今,河姆渡镇有茭白种植面积3.2万亩,年产茭白1.3亿公斤,每年可为当地农民增收1.2亿元,政府还投入2500万元,建起了占地200亩的茭白研究中心,成为全国最大的茭白种植集散地和科研基地。(完)

【编辑:赖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