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00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3%以上
-服务业创造地方财政收入达87.7亿元,约占总量的一半
-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65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8353元,分别增长15.3%和13.8%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11.88%
-新产品产值473.8亿元,增长47.9%,高于全市工业平均增幅24.5个百分点
中国宁波网讯(记者邓少华)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前三季度服务业创造地方财政收入达87.7亿元,约占总量的一半,二、三产业共同支撑全市经济增长的格局初步形成;经济增长方式趋向集约,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11.88%;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提高,前三季度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65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8353元,分别增长15.3%和13.8%。记者昨天从有关会议上获悉,今年前三季度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健康发展态势。
今年初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市走上了科学发展的和谐之路。据初步统计,前三季度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00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3%以上,主要指标稳中趋升,总体健康有序运行,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了许多亮点。
从前三季度数据来看,我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服务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趋好。两年前,市委、市政府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抓手,制订了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并出台了若干鼓励政策措施。目前,服务业在引导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改善经济结构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地方财政的贡献越来越大。今年1至9月,全市实现服务业税收146.7亿元,同比增长20.1%,增幅高于二产3.2个百分点,其中属于地方收入的达87.7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44.1%。
研究分析显示,技术进步对节能贡献率达到40%-60%。按照我市目前的工业结构,如果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而冶金、建材等高耗能行业比重相应地下降一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可相应地降低1.3个百分点。今年年初以来,市委、市政府相继对建设创新型城市和资源节约型城市作出部署,加快推动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目前,新产品开发成效显著,前三季度全市完成新产品产值473.8亿元,增长47.9%,高于全市工业平均增幅24.5个百分点。1至8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4.45亿元,增长36.7%。资源利用效率提高,1至9月,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行业的产值增速达33.8%。
和谐发展的局面逐步形成,就业、社会保障形势看好,民生和社会事业扎实推进。前三季度,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21.6亿元,增长1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98.9亿元,增长21.9%。前三季度新增就业岗位10万个,城镇失业人员实行再就业5.09万人,帮助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52万人,均提前完成全年目标。1至9月,地方财政用于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3.96亿元,用于社会保障支出7.34亿元,分别增长12.7%和20.6%。全市养老、医疗、工伤保险的参保人数分别比去年末净增12.32万、15.21万和25.32万,均居全省第一、二位,全市五大社会保险基金抗风险能力居全省首位。
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重点推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努力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保持适度增长,防止经济出现大的起落。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投资增长50.6%,纺织业、造纸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部分过剩行业或者国家控制类行业投资负增长。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1.8亿美元,增长44.3%;机电产品出口111.7亿美元,增长30.3%,两项增幅分别高于全市出口平均水平16.7和2.7个百分点。“以民引外”成亮点,民企合同利用外资4亿美元,占全市合同外资总额的13.45%,特别是服务业利用外资快速增长,实际利用外资3.2亿美元,增长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