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为千晋斋内部。
在天一阁博物馆内有一排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修筑的平房,它掩映在一片翠竹之中,毗邻天一阁宝书楼和宁波府学尊金阁,由一条小道连通东园。与周围动辄可追溯四五百年历史的明清建筑比起来,它显得太不起眼了,但就是在这么平常的老房内,却收藏着宁波这座城市千年的故事。
这排平房名为“千晋斋”,其由来源自“千余枚晋砖”,因为里面陈列有大量汉、晋、六朝铭文纹饰砖甓,以及唐宋元明等朝代的专门形制的纪年城砖。这些打着“唐大和七年”、“宋故仁和知县”、“洪武七年”、“嘉靖三十四年”、“清道光廿五年城砖”等烙印的形制各异的古城砖凝固着宁波城修筑的历史。
宁波建城的历史很早,东晋时期,刘牢之为防御孙恩农民起义军在这里第一次建城,至唐代,在这里设州治,因境内有四明山而被称为明州。到了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为避国号“明”之讳,取“海定则波宁”之意,改明州为现在的宁波。
如今,城市的旧貌早已模糊不清。然而,通过千晋斋内的这些“砖头书”,我们却可以找寻出老城在历史长河中的点点滴滴。
那么,这些古砖是从哪里出土,又是怎么来到天一阁的呢?民国9年(1920年),宁波开始隳城,3年内拆除6个城门,至民国17年(1928年),全面隳拆城墙,建造环城马路。就在当时的断城颓垣间,出土了大量的古城砖。起先,这些城砖并未为人所注意。不久之后,被马廉等一批学人拾得,收集起来。
马廉(1893年-1935年),字隅卿,古小说戏曲版本学家,著名的鄞县“五马”之一。“五马”是当时与“一钱”(钱玄同)、“二周”(周树人、周作人)、“三沈”(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齐名的北大五位教授,其他四位分别是二先生马裕藻,曾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系主任;四先生马衡,曾任北京大学史学系教授、图书馆馆长,后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五先生马鑑,曾任燕京大学国文系教授、系主任、文学院院长;七先生马准,曾任北京大学教授。
马廉是马氏九兄弟中最末的一位。他曾任北平孔德学校总务长,北平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教授,曾继鲁迅先生之后,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小说史课。1931年秋因病回南方休假,就是这次机会让他与这些古城砖结缘。当深懂文物价值的马廉发现这些都是汉晋古砖时,一块块将之捡起装进麻袋背回家,之后潜心研究,写成了《鄞古砖目》一书。
马廉自小住在天一阁旁的马衙街,对天一阁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一期间,他还与郑振铎、赵万里一起,访得天一阁散出的明抄本《录鬼簿》,三人连夜影抄出一部副本。两年后又在购得的一包残书中发现了天一阁散出的明嘉靖刻本《六十家小说》中的《雨窗集》、《欹枕集》,次年交由北平大业印书局影印出版,从而使十二篇宋元话本得以传世。
民国22年(1933年)至民国24年(1935年)天一阁重修,作为发起人之一的马廉将所藏古砖悉数捐给天一阁。天一阁特辟一室陈列,命名“千晋斋”。这一捐赠之举首开甬上藏书家向天一阁捐赠的先河。
如今,这一块块古砖已成为天一阁藏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等待着这片土地上的新主人去倾听曾经的故事。(李洁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