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 编者按这两年,记者在采访中经常会听到有市民发出感慨,“生活在宁波很安全”。他们为什么会发出这句感慨,让记者充满了好奇心。昨天,记者终于按捺不住了,走了几个社区,满足了好奇心,也明白了创建“平安社区”的意义所在。来自有关方面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已创建平安社区355个、平安村2315个,分别占应创建总数的94.2%和84%。“平安社区”建设有诸多内容,我市的很多街道、社区都各自进行了有自己特色的探索,可谓是“你有绝招我有法宝”,各显神通。
关键词:邻里守望
核心提示同住一个社区、一个楼道的居民互相照应,在发现邻居遇到困难或者发生意外的情况下,主动为邻居提醒、防范或者给予帮助。(记者肖勇张柯)
盘孟社区“邻里守望卡”保一方平安
百丈街道舟孟社区1600多户居民当中,有1400多户居民家里都藏着一张小纸片,这就是社区发放的邻里守望卡。这张看似不起眼的卡片,作用却不小。
今年3月的一个晚上,80多岁的毛老太太的女儿外出不久,单独一人在家的毛老太太突发脑溢血倒在了地上。邻居林阿姨听到老太太家里的响动后,马上过去敲门,见没有反应就赶紧拿出邻里守望卡找到了老太太女儿的电话,“你家里好像出事了,赶快回来看看。”老太太的女儿马上返回到家中,第一时间将老母亲送进了医院,老太太得以脱离危险。
10岁的小女孩小芷也用过一回邻里守望卡。今年春节后的一个晚上,小芷的爸爸妈妈发生了口角,小芷的爸爸冲动之下竟然打了妻子一个耳光。眼看爸爸妈妈闹得不可开交,小芷赶紧通过邻里守望卡找到了墙门组长的电话,请求帮助。墙门组长很快赶到了,对小芷爸妈进行了劝解,当天晚上小芷的父母就重归于好了。
几年下来,一张小小的卡片让邻里守望成了小区居民的习惯,只要发现哪户邻居家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大家总会习惯性地多留个心眼,守望卡上的一些电话也被居民记得滚瓜烂熟。
社区居委会水书记告诉记者,去年一年里,社区里光“邻里卡”解决的应急事件就有340多起,如果加上平时一些居民相互之间打个招呼就能解决的“守望”事,那数字翻上一番估计也不止了。
解读:多留一份心,多打一个电话,有时能让邻居少受一点损失,有时能给邻居带来温情,有时候甚至能挽救邻居的生命,这就是邻里守望的巨大作用。邻里守望的核心精神,可以用“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来概括,它让每一个小区居民都参与到社区平安建设中来,也让每一个小区居民从社区平安建设中受益。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目前我市80%以上的社区都推行了邻里守望制度。
关键词:禁毒帮教
核心提示用爱与关怀与戒毒人员坦诚交流,并为他们解决各种实际困难,帮助他们树立起重新开始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帮助他们以健康的身心回归社会。(记者屠传宏徐佳伟)
南门社区戒毒俱乐部
南门街道有个“远离毒品康复俱乐部”,这是南门街道为防止戒毒人员重返社会后复吸于2001年6月创办的。这是一所政府主导、民间自治形式的禁毒帮教俱乐部,由原先一直负责社区党务工作的贺元英担任俱乐部负责人。
俱乐部创立初期,社区里那些曾经沾毒的小青年并不愿接受帮助。但贺元英发现,其实这些人特别需要别人关心,只是自卑心理在作怪。于是,她对每个人的家庭情况、个人特长、兴趣爱好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一一制订帮教方案。她记得有一个小伙子从戒毒所出来后就每天闷在家里,她两次上门都吃了闭门羹。直到第三次,小伙子才给贺元英开了门。简单交谈后,小伙子觉得眼前的这位大妈对他的心理十分了解,当贺元英与他同桌吃饭时,他被彻底打动了。几次下来,他与贺元英成了忘年交,有什么心里话都会和贺元英讲。
目前,俱乐部已在全市范围内发展会员30多名,俱乐部对每名会员建立工作台账和帮教手册,并根据动态信息及时调整帮教方案。贺元英特别重视帮助会员解决各种实际困难。贺元英多次联系宁波市财办的职业技能培训点,为会员争取免费职业培训的机会,帮助他们再就业。
南门街道共投资10多万元,为俱乐部租借并装修了160平方米的活动场所,添置了康复健身和电视音响等器材,还购买了2000余册图书及报刊杂志,让俱乐部成为一个集健身、娱乐和学习、交流功能于一体的活动平台。
解读:“远离毒品康复俱乐部”的内涵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化禁毒帮教策略。我市各街道社区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区禁毒办的具体指导下,一手抓宣传防范,一手抓查禁打击,积极开展融打击、防范、宣传、帮教于一体的创建“无毒社区”活动。在创建“无毒社区”的实践中,各街道社区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康复俱乐部”等社会化禁毒帮教的新方法,新途径。目前,我市各社区和公安、司法部门密切合作,正初步形成一个“有毒必肃、贩毒必惩、吸毒必戒、涉毒必帮”的禁毒格局。
关键词:社区防控网
核心提示大力实施“科技强安”计划,社区加大科技装备投入;同时积极发展群防群治队伍,两者结合形成一个立体的社区防控网。(李锋)
华光城小区内的物业公司电子监控管理室
走进位于华光城小区内的华远物业公司监控管理室,你还会以为来到了派出所:迎面是一整墙的13台彩色电视机屏幕,屏幕对面的控制台上安装着3台电脑和各种控制按钮。公司总经理潘明杰告诉记者,这里是小区电子监控系统和红外线周界报警系统的“大脑”,公司共投资60万元,今年4月刚投入使用,却已是“屡立战功”。潘明杰笑着说,这套设备可不会比公安用的专业设备逊色。
华光城是我市规模较大的一个小区,住有2000余户居民。潘明杰握住控制台上的一个手柄慢慢摇动,电视屏幕显示的一辆汽车越来越清晰,最后连车牌号码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原来,这套新设备的摄像头都有变焦功能,还能360度旋转。管理员吴师傅告诉记者,前不久他在监控室里值班时,从监控屏幕里发现一位居民骑电动自行车外出,突然从他裤兜里掉出一样东西,吴师傅把镜头拉近一看,是个钱包!他一边通知在附近巡逻的保安把钱包捡起来,一边通知门口的保安。等这位居民骑到小区门口时,保安把他的钱包也送到了。
这套“电子眼”在保小区平安上发挥了很大作用,不过同样发挥作用的,还有小区里面的志愿者夜巡队、党员巡逻队等几支群众义务巡逻队伍。孙师傅家一家4口人,却有2人是巡逻队员:他自己是小区里的退休党员巡逻队员,他儿子是志愿者巡逻队员,几年下来,他们父子没有拉下过一次巡逻。孙师傅告诉记者,要保小区平安,光靠民警和社区保安、物业保安还不够,还要靠小区居民的力量。
解读:近几年来,我市各社区进一步加强科技装备投入,不断改善技术防范措施。政府部分采取补贴的办法,在1998年以前建设的老住宅小区安装电控防盗系统,一些有条件的小区都安装了电子监控系统。同时,我市各地在社区普遍建立了以党团员干部为骨干的群防群治队伍,成立了“志愿者”青年团员义务巡逻队、“三八”妇女护院队、“夕阳红”老年护楼队,形成日防队、夜巡队、车巡队、护楼队、三车管理队等多层次的群防群治队伍,形成了一个立体的社区防控体系。
关键词:流动调解庭
核心提示司法调解从被动等人上门到主动进社区,将许多可能激化、复杂化的矛盾和纠纷及时解决在萌芽状态。(屠传宏黄敬文)
昨天下午3点多,文教街道繁景社区的工作人员来到街道司法所,反映社区里两户居民因为楼上漏水形成的纠纷多年未解决,物业公司无力处理,社区调解组织协调不成,请求街道司法所安排“流动调解庭”现场办案。司法助理方国磊当即表示第二天就会下社区进行实地调查。
这样的事情,在街道实施“流动调解庭”后经常发生。文教街道去年起探索“流动调解庭”工作模式,街道司法所、调解中心、综治工作中心的工作人员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动地等待社区居民“上诉”,而是主动进社区,直达现场调查处理。
司法助理方国磊称,从“坐堂问诊”到“巡医治病”,能将许多可能激化、复杂化的矛盾和纠纷及时解决在萌芽状态。“流动调解庭”专门配备了一辆侧三轮摩托车,社区调解组织一有棘手纠纷的报告,方国磊和他的助手就开着这辆侧三轮摩托车直奔现场。方国磊多年来一直调处社区上报的疑难纠纷,积累了不少民间调解经验,“权威”亲临现场,居民们比较信服。
社区里的纠纷发生可不分日夜,不分工作日与休息日,“流动调解庭”也就没有明确的作息时间。87岁的张家老太被儿子纠缠着要分房产,儿子一上门,她就打电话找方国磊。方国磊从9月底开始找她儿子不知谈了多少次,真诚规劝教育加上务实的帮助,最近她儿子终于同意停止纠缠,母子俩订了份调解协议。可张家老太对儿子未完全履行调解协议还是不满,又着急地向方国磊求助。上个星期六,方国磊放弃休息,又找到她儿子,督促他履行协议。
解读:社区调解一直被视为确保社会安定的“第一层防线”。我市在推进“平安社区”建设进程中,以加强人民调解委员会为重点,大力推进社区调解的制度化建设,创新“流动调解庭”等新型工作模式,及时调处和化解发生在社区里的各类矛盾纠纷,提高了调处化解社会矛盾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