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新华社杭州10月20日电(记者郑黎)宁波市海曙区近年来探索尝试低成本广覆盖、社会化、亲情化的居家养老新模式,建设没有墙门的敬老院,被认为是当前解决我们国家老龄化来临,未富先老的一条有效途径。
依托社区,低成本广覆盖
海曙为宁波市中心城区,现有常驻人口35万,其中60岁以上有5.3万,按国际通行标准,60岁以上占10%即为老龄化社会,而海曙已占15.1%,且以每年1至2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增长。“随着家庭结构缩小,子女对老人照料趋弱,使得我们单纯依靠家庭养老的方式事实上难以维续”。海曙区委书记施孝国说,在海曙区5.3万老人中,孤寡老人独居人、空巢家庭就有2.25万人,占老人总数的42%,同时,现有的专业养老机构也明显滞后,辖区内4家福利院仅1200只床位,要满足数以万计的老人需求,无疑是杯水车薪,现实逼着我们要走新路子。
关于居家养老的服务对象,海曙区疏理了三个层次,一是80岁以上的困难老人,首批共有603人,社区聘请了176个服务员,由政府出资支付劳务费提供上门服务;二是70岁以上有困难的老人,共有1260人,敬老协会物色培训了429个义工,通过“义工银行”储蓄劳务的方式,组织对口服务;三是60岁以上的其他老年人群,则以非赢利与有偿服务相结合,采用适当收取劳务成本的办法来满足需要。
施孝国说,目前我们尚处在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居民的年龄结构却提前进入老龄化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未富先老”,这对政府确有很大的压力。我们有个测算,建设一个拥有基本养老保障功能的福利院,每张床位初期一次性固定投入至少为5万元,若标准再提高些,则增为8至10万元。考虑到土地成本、固定资产折旧及人员管理、运作费用等,每年每张床位政府至少要贴补3500元至5000元。而居家养老,政府通过购买服务上门照料困难老人,每月仅需支付人工费用165元,全年不超过2000元。如果在社区建一个带有日托性质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政府利用社区闲置或者空房屋稍加改造,只需投资10来万元,就可以为社区几十位甚至更多的老人提供多种服务。居家养老这种低成本广覆盖的养老模式,不仅在经济上适合我们现在发展的水平,从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而言,也易为老人和子女所接受。现一些老人不肯去福利院,有一个思想顾虑就是孤寡老人、“五保户”才让政府给养起来,儿女满堂有福之人不能去福利院;而子女们则顾虑把老人送到福利院,会让邻居亲友指为“甩包袱”没有孝心,因此居家养老找到了两全齐美的好办法。
贴身服务,老邻居成了好保姆
海曙区副区长许义平说,:社会是个大家庭,居家养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社区养老“。关于物色为老人服务的专职人员,社区居委会有这样几个条件,一是家住本社区或邻近街坊;二是本地人或会讲当地语言;三是以中年妇女为宜。家住宁波市蓝天路19幢的史老太太说,以前我们通过家政公司找来的外地服务员,因为不熟悉不放心,她在干活我拿把櫈子坐在那里“监工”,双方都不自在,现在居委会请来的服务员就住我们家隔壁一幢楼里,大家都熟悉,她上门干家务,我躲在屋子看书或乘机出去买菜,有时坐下来家长里短闲聊也很投缘,没有任何隔阂提防的心理。
49岁的徐杏菊原是本市一家国有大企业的职工,下岗失业后找了好几个单位打工,因离家太远,孩子要读书照顾不上,丈夫几次要求她辞工回家算了。听到社区招养老服务员,她主动去应聘。“我的家里每天都打扫的干干净净,做家务活是我的爱好,与老人聊天拉家常心情也愉快”,她说做养老服务员,上班就在社区里面,既能挣钱又能顾家,丈夫对她现在的工作很支持。
社区邻居街坊在一起,大家知根知底,被社区选上担任养老服务员的都有一种荣誉感责任感,他们认为自己是得到组织信任,受政府委托为老人服务的,要尽心尽责不能让党和政府丢脸。平桥社区有一89岁的姓周老人,平时脾气有些急躁,去年下半年,她摔断了一条腿,在家养伤,短短三个月换了3个保姆还不满意。这时候,社区居委会了解到周老太的情况,认为她应该享受政府服务,安排同一个社区的徐小妃为服务员。徐小妃先是为周老太家里做大扫除,里外打扫得窗明几净,接着她又从家里拿来水枕头,让老太太搁在上面治褥疮,周老太长期卧床发生便秘,徐小妃不嫌脏硬是用手把大便一点一点扣出来,老人的女儿、儿媳感动地说,自家亲人也做不到。后来老人腿骨头接上了,徐小妃就每天坚持给她做按摩,如今这位性格古怪老人对徐小妃比对自己的女儿还要亲,有些心里话就和小妃一人讲。前些天老人听说平桥社区有部分房屋要拆迁,她就对儿子说,如果现在住的房子拆了,她也不搬走,就在附近租一间房子,让徐小妃继续结对服务,因为她“离不开小妃”。
白天相聚晚回家,社区就是敬老院。许义平说,利用社区居委会的一些办公用房,近年来我们区街道两级筹资300余万元,建起了一批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这个中心拥有生活服务、文化娱乐、健康保健等多种功能,实际是一个没有围墙的敬老院,很受老人欢迎。
记者来到白云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时,老人们已用完午缮,正摆弄着紫砂壶喝茶聊天,记者刚说明来意,他们便七嘴八舌夸服务中心好。最实惠的是中心老人食堂,价格便宜,适合老人口味,菜肴还天天换花样不重复。78岁的赵德利老人说,以前他们老俩口靠妻子作饭,去年老妻突然中风脑溢血过世了,吃饭成了大问题。恰好没多久,社区办起了老人食堂,赵德利第一个报名。开始每餐标准是3元钱,后来征求意见,老人说现在条件好了,再加一元吧,就改为4元。“炊事人员工资是政府补贴,不赚我们一分钱,而且食堂是批量采购,价格很便宜”,赵德利说,如今天中午吃的是红烧鸡腿、蕃茄炒蛋、冬瓜虾皮两菜一汤,份量很足,如果自己家里做菜,成本至少增加50%。服务员经常拿着菜单征求意见,问合不合口味,有时老人身体不舒服,她们就会把饭菜主动送到家里。86岁的方明星说,服务中心还配了洗衣机,衣服脏了拿来免费洗,我们开玩笑说,托共产党福,如今真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神仙日子。现在食堂长期搭伙的老人有40余位,因为伙食办得好,社区其他居民也有提出愿意拿出搭伙费来报名。中心服务员张爱华说,我们认为食堂宗旨就是专门为老人服务,没有开口子接受其他居民。
白去庄社区党总支书记罗红媛告诉记者,服务中心是居委会从办公用房中调剂出来的,上面拨了10万元,用于装修、增添餐具、家具等,后来钱不够,老人们自发捐款,凑了4000元,买来两只空调安上。在老人们的陪同下,记者参观了拥有220平方米两层楼面的养老服务中心,除了食堂兼茶室之外,中心还有娱乐室、按摩健身室、阅览室、小会客厅、洗衣房,可谓麻雀虽小功能俱全。白云街道副主任顾继红说,在筹建养老服务中心前,我们曾发了3000多人次的征求意见书,确定的服务范围、功能完全是按大伙的意见要求来做,老人们把它当作了自己的又一个家。中心服务员说,早上8时我们来上班开门,许多老人就已经等候在门口了。“有了服务中心,我们仿佛又回到了以前的老墙门,回到了那种扎堆拉家常话摆龙门阵的快活日子”,许多老人这样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