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中国宁波网讯 ●被称为“三大提款机”的教育、医疗、住房支出占居民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不断扩大,导致居民用于其他方面的消费受到一定抑制。更为不容忽视的是不少居民还为此产生了强烈的支出预期,形成了平日节衣缩食和难以轻松消费的现象,对整体消费需求产生了较大影响。
●“高价教育”日益升温给居民的消费需求带来了不良影响,削弱了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效果,急需降温。专家指出,目前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和教育的竞争仍在使子女教育费用攀高,这会对家庭消费倾向和储蓄意愿产生重大影响。
●从统计的角度看,居民购房是一种投资行为,但并不计入居民的消费支出中。因此,统计局公布的人均居住消费支出并不包括居民的购房支出,只包括与居住相关的日常性支出,如房租和水电煤燃料等,而是将居民购房支出是作为固定资本形成来处理的。如果加上居民的购房支出,其比重会大大提高。
●由于预期房地产价格将会继续大幅上升,许多家庭抑制其他消费,以积攒首付款和支付月供款。过高的首付款和月供支出明显挤出了工薪阶层的消费需求,绝大多数购房者纷纷削减了其他消费。因此,住房价格居高不下,已成为挤占我国城镇居民其他消费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被称为“三大提款机”的教育、医疗、住房支出占居民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不断扩大,导致居民用于其他方面的消费受到一定抑制。更为不容忽视的是不少居民还为此产生了强烈的支出预期,形成了平日节衣缩食和难以轻松消费的现象,对整体消费需求产生了较大影响。
住户调查资料显示,在八大类消费支出中,城乡居民用于教育、医疗、居住等项目的支出增长很快,而用于衣着、家庭设备、杂项商品等轻纺工业品的支出大幅度下降。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教育、住房和医疗等费用支出过高,挤占了居民对其他方面的消费支出。
今后几年,政府将继续采取措施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关注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在加大政府教育性公共财政支出的同时,逐渐加大社会参与办学力度;针对看病贵问题,政府应对目前医疗市场的无序行为进行约束,并探索尽可能覆盖普通人群的医疗保障体系。这些措施将会有效缓解居民用于这三大消费支出的增长势头。
高价教育:
一项不得不付出的费用
近年来我国家庭教育需求正从义务型转向自主型、由标准化转向个性化和由单一性转向多元性,教育支出增幅大大超出其他消费支出。据有关部门调查数据显示,2005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用于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达1098元,比上年增长6.3%,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比重达到13.8%。教育费支出超常增长主要表现为以下五大方面。
第一,居民教育支出猛增,教育占消费支出的比重迅速扩大。统计数据显示,1993-2005年十多年间,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增长不断加快,占居民总消费的比重呈现大幅提高之势。
从城镇居民看,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年均增长15.5%,高于同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3.1个百分点。此项支出占居民总消费的比重由1993年的9.2%大幅提高到2005年的13.8%,平均每年提高0.4个百分点。在各类消费支出中,教育支出的比重已位居第二位。
从农村居民看,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也增长迅速,年均增速达14.5%,比同期人均纯收入增幅高3.4个百分点,所占比重从1993年的7.6%提高到2005年的11.6%,年均提高0.33个百分点,居食品、居住之后的每三位。
最新调查资料显示,2006年一至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教育娱乐文化及服务性支出达988.3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8%,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达15.3%,在居民八大消费支出中仍占较大的比重。
第二,各种择校费、赞助费早已司空见惯。近年来名目繁多的择校费、赞助费步步攀升,成为学生家长沉重的负担。择校费少则数千,多则几万,尤其是一些重点学校,家长们更是踏破门槛、挤破头,不惜重金让孩子进入名校。
教育费用的快速增长,一方面是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加之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如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力度加大,高校连续扩招,普通中学招生人数和在校人数比5年前都大幅提高,增幅均在40%以上。另一方面是教育负担确实在加重,居民承受能力下降,负面影响在扩大。
延伸阅读:教育不平等全球当警觉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日前警告说,世界教育状况不平等现象依然“值得警觉”,目前仍有1.15亿儿童失学。据埃菲社报道,联合国开发计划署9日发表的《人文发展报告》指出,从1990年开始,全世界成人扫盲指数呈上升趋势,已从过去占总人口的75%上升至82%,但女性文盲的比例一直与过去持平。报告说:“与20世纪90年代相仿,目前女性文盲的比例仍占成年文盲人数的2/3左右”。
第三,不合理收费屡禁不止,“高价教育”越来越高。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为了适应发展需要,增强自身竞争能力,许多居民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自费参加各种专业知识学习。家长在自我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子女教育和培养,许多学生平时参加各种兴趣班、竞赛班、提高班的学习,一批示范校的建成扩招,各级公办民助学校增加,改善了学生的就学条件,总体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居民教育投入大幅度增加。近年来,不少地区加大了对中小学乱收费的查处力度,形势有所好转,但乱收费现象并未根除。
第四,教育费用与居民承受能力矛盾突出。据专家测算,在高等教育中,教育收费的改革使得收费标准提高,不少城乡居民家庭难以承受。据估算,近10年我国大学学费和住宿费平均每年在1万元以上。以可支配收入的相对支付能力计算,是世界大学最高水平的3倍以上。在基础教育中,虽然我国已经实行9年制义务教育,但教育经费相当大部分由居民个人承担,这种情况在农村地区尤为严重。由于经费不足,中小学校向学生及其家庭摊派收取各类费用的问题仍然存在。子女教育支出已成为城乡居民家庭的沉重负担。可见,教育费用增长长期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这就超过了城镇居民承受能力。
第五,教育支出比重高于一些发达国家。数据显示,美国、法国、奥地利、匈牙利和希腊等国人均GDP由1000美元上升到3000美元时,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的消费比重是有所下降的,且世界上主要国家和地区居民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中主要为文化娱乐和文娱用耐用消费品,教育消费比重相对较低。
十多年时间,我国大多数地区城镇和农村居民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在居民总消费中的比重,无论是绝对水平还是提高速度都大大高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相同发展阶段的水平,也大大高于现在绝大多数国家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占居民总消费的比重。“高价教育”日益升温给居民的消费需求带来了不良影响,削弱了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效果,急需降温。专家指出,目前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和教育的竞争仍在使子女教育费用攀高,这会对家庭消费倾向和储蓄意愿产生重大影响。
高价住房:
一项深不可测的投资
自1993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居住消费在居民总消费中的比重提升很快。据统计,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消费占总支出的比重由1993年的6.6%提高到10.2%,住房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由5.43%提高到7.71%。农村居民住房支出占总支出比重高于城镇,自1993年以来一直维持在13.9%至16.4%的高水平上,在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位居仅次于食品的第二位。
应该强调的是,从统计的角度看,居民购房是一种投资行为,但并不计入居民的消费支出中。因此,统计局公布的人均居住消费支出并不包括居民的购房支出,只包括与居住相关的日常性支出,如房租和水电煤燃料等,而是将居民购房支出是作为固定资本形成来处理的。如果加上居民的购房支出,其比重会大大提高。
近几年房地产销售价格上涨迅猛。2004年房屋销售价格指数高达109.7,高于同期房屋租赁价格指数8.3个点。在宏观调控的干预下,2005年房屋销售价格较2004年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房屋租赁价格指数5.7个点。因此,我国房屋销售价格的增速明显快于租赁价格的增速,城镇居民的实际购房支出要远高于统计调查中的住房消费支出。从商品房销售额占城镇居民总收入的比重来看,1998年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后,这一比重迅速攀升,2005年达到25.41%,较1998年提高16.52个百分点。与城镇居民住房消费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相比较(2005年为7.7%),商品房销售额占城镇居民总收入的比例更加真实地反映了居民的购房支出情况。这就意味着,2005年城镇居民收入中有四分之一比重被用于购买住房。
延伸阅读:杨乐渝:破解住房问题须转换思路
要从根本上解决住房问题,就要从住房的属性出发,以城市为主体与坐标,分清责任,让住房政策成为城市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行政及财税关系,变官僚式的条条管理为可操作、可评估、可监督的块块管理,真正实行城市首脑负责制,彻底改变目前宏观调控实际无人负责的现状;让每个城市能够根据自身的资源与需求状况制定差异化的住房政策及相关配套政策,让城市规划充分发挥作用。只有形成新的以城市为核心的运营机制,才能使住房问题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与城镇居民一样,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在住房消费方面的支出也在不断增大,居住质量、居住条件改善在农村居民提高生活消费水平的目标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用于居住类消费支出由1999年的203.6元提高到297.2元,增长46%。可见,新一轮建房与装修房屋热已在农村兴起。据调查,目前农民消费支出的先后次序却是:建房、子女教育、婚嫁、家用电器和日常消费品。建房与装修房屋仍是农民消费的首要选择。
目前农民住房正逐步向楼层更高和面积更大的防线发展,少数富裕户的住房已向别墅式发展。据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居民改善居住环境的愿望越来越高,未来5年将有14%的家庭准备购买新房,户均支出约11万元,平均每年增长7.4%。有14.6%的家庭准备装修住宅,户均支出约2万元。由于住房支出仍是今后农民消费的重要部分,这一趋势将会挤占农民其他消费份额。
通过上述分析,应该看到,当农民将建房作为首选消费时,将会明显减弱在其他方面的消费。这种消费行为如果不变化,将很难形成城乡之间消费热点的转化。
一般而言,房地产价格上涨将通过财富效应而刺激消费,这在许多发达国家均是如此。然而,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仅有数年历史,且因低利率和其他投资工具缺乏而催生的储蓄需求与投资需求,对相当一部分房地产需求有突出影响。由于预期房地产价格将会继续大幅上升,许多家庭抑制其他消费,以积攒首付款和支付月供款。过高的首付款和月供支出明显挤出了工薪阶层的消费需求,绝大多数购房者纷纷削减了其他消费。因此,住房价格居高不下,已成为挤占我国城镇居民其他消费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部分城市的房价增幅过大过快,严重抑制了有效需求的持续增长。在这些城市的住房市场,已经形成了一个典型的二元结构:一是普通的市民,他们的收入水平低,已经失去购买住房的能力;另一个是高收入群体,其中没有购房的人已经很少,这些群体只是具有投资购房的需求。这样的二元结构市场是极度危险的。如果国家不实行强有力的调控,会导致一些大城市出现严重的房地产泡沫。过高的房价会使城市中新增加人口的生活条件恶化,同时也扭曲国民经济结构。
考察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应该和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联系起来,比较两者之间的增长速度是否匹配,如果增长速度不匹配,则可能使房地产增长不能持续,或居民用于房地产的支出大量挤占其他消费支出,形成畸形的消费结构。消费品供给结构滞后于消费需求的变化就成了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中的另一个难点所在。
高价医疗:
使不少居民看不起病
从目前看,群众看病贵、药品价格高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仍然着存在一些问题。调查显示,1993年至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医疗自费支出从56.89元增加到600.9元,增长了9.6倍。医疗保健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例由2.7%上升到7.6%,年均提高0.4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医疗自费支出从27.17元增加到168.1元,增长了5.2倍,在居民消费支出中的比重由3.5%提高到6.6%,年均增加0.25个百分点。
第一,医疗乱收费问题屡禁不止。目前一些实行市场调节价的药品价格出现了明显上涨势头,有些甚至是成倍上涨,价格虚高的现象比较严重。医疗器械价格秩序混乱,特别是一些高价值的医用耗材价格严重背离价值,中间环节加价超过出厂价的几倍。医疗服务领域的乱收费、乱检查问题目前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在现行体制和机制下,这个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些医疗机构自立项目违规收费、分解项目重复收费的问题还时有发生。
第二,药价仍居高不下。尽管国家出台了很多措施,但当前药价水分还不少,特别是放开价格的药品,价格出现大幅上涨。有的企业采取提高放开药品的价格弥补政府降价药带来的利润损失的手法变相提高价格;医院不愿意使用降价药,医药商业不愿意卖降价药,医生处方行为不规范,开大处方、开高价药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些都使得政府一次次的药品降价措施大打折扣,群众没能真正享受到降价药的好处。
延伸阅读:卫生部希望公共财政增加对医疗卫生投入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表示,医疗卫生事业是公益事业,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公共财政应该增加对医疗卫生的投入,这已形成社会共识,我们希望国家将来财政投入的重点是公共卫生领域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我们要努力构建覆盖全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这个制度是需要公共财政支持的。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和发展,为广大公众享受它的服务提供了基础条件和可能,但是群众如何才能享受到这些服务,这是需要有制度保障的,这也就是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支撑这个基本卫生保健制度的是什么?就是公共财政的投入。公共财政投入最主要的经费保障就是面向全体公众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保障。
第三,医疗收费超过多数市民的承受能力。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日益上涨的医疗收费,已经超过多数市民的承受能力。高达七成半的受访者反映,个人的收入增长已不能相适医疗费的上升。超过八成受访者反映住院费、手术费和药费偏高;认为检查费、检验费“偏高”的人达七成半。近四成受访者反映医院存在较为严重的乱收费现象,认为这种现象比以前“减少”的人不足四成,对于“医院乱收费”问题,反映这种现象“严重”或“比较严重”的受访者共占四成,分别为15.6%和24.5%。
第四,不少城镇居民无医疗保障。当前我国的医疗保险体系还很不完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卫生总费用在不断增长,可是政府预算卫生支出、社会卫生支出所占的比重没有相应的增加,反而呈现下降趋势;与此同时,城乡居民私人支出比例不断扩大。
在医疗费用不断攀升的事实面前,低收入群体更是首当其冲。农村居民、老年人、低收入者以及失业人群有八成以上乃至近九成人反映自己无法适应医疗费的上升。可见,如何完善这一群体的医疗保障问题,缓解其经济和心理压力,是医改政策实施过程中应予关注的。
如何降低三大支出的比重
从以上总体来看,自1993年以来,在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结构中,食品、衣着与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基本上呈下降趋势,具有上升倾向的成份是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文教和城镇居住支出。其中,医疗保健、娱乐文教和居住支出具有较强的制度变迁特征,医疗制度、教育体制与住房制度改革导致了这些支出较大幅度上升,居民支出的增加具有强制性特征。所以,今后我们应采取有力措施,缩小居民用于这三大支出比重,扩大居民的其他消费比重,使居民的消费需求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为此,应当采取以下三大措施。
一是要对教育的组织和管理实行相对集中的投资管理体制,继续发挥财政在教育投资中主渠道的作用,壮大财政实力是增加教育投资的根本保证。可喜的是,教育乱收费已成为价格主管部门治理的重点之一。配合推行“一费制”收费办法,严格限定服务收费;研究提出并逐步免除义务教育阶段杂费的政策措施;对高等教育培养成本进行全面审核,降低过高的学费标准;继续清理整顿改制学校收费,坚决制止以改制之名行高收费、乱收费之实的行为。
二是继续降低药品价格。要努力解决群众“看病贵、药价高”问题,完善药品的政府定价方法及相关配套措施,对部分政府管理的药品进行出厂价核定试点,提高政府定价的科学性和时效性。对市场调节价药品和医疗器械价格依法进行必要的干预。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配合有关部门制止医疗服务中存在的大处方、乱检查、乱收费的行为,切实减轻群众医药费负担。
三是加强宏观调控,强化房地产价格管理。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与有关部门配合,改善征地、协议出让土地最低价等土地价格管理工作;规范住房销售、房地产中介与物业服务收费行为;规范经济适用房价格和廉租住房租金;探索开展住房成本调查工作的有效途径,努力稳定住房价格。要让广大消费者买得起房,放心大胆其他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