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区县(市)  >  奉化
甬黔携手万人助学之奉化丹寨真情连线
稿源: 宁波日报  | 2006-11-21 14:04:16

  苗寨的寒门学子把爱心结对的“红包”齐放胸前,心存感恩。

  中国宁波网讯 “阿姨,感谢您在我最困难时给予我帮助,您的行动让一个在困难中挣扎的孩子,重新看到了希望。

  面对贫困我也曾把它理解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心志,苦其筋骨’,况且社会上还有那么多的好心人在支持着我。我知道贫困并不是博得世人同情的资本,我惟一的只有行动:好好读书,考上理想大学。”

  “叔叔,您知道吗,当我从老师口中得知您资助我的时候,我回到家高兴了两天,我真想高声对全世界说:‘我再也不用为学费烦恼了,终于可以安心的读书了’……”

  这句句含情字字滴泪的来信,寄自相隔千里、远在云贵高原的小县———丹寨。今年8月的“甬黔携手,万人助学”行动让811位丹寨的寒门学子记住了奉化这个爱心城市的名字。

  新学期开学后,奉化的爱心人士陆续收到孩子的来信,诵读着字迹幼稚、语句并不通顺的感谢信,爱心人士泪眼婆娑。急急的回信,声声的鼓励,孩子们仿佛听到了在中国政区图中还难以找到的江南小城奉化的声音。为了看一看这些孩子,让更多的市民了解孩子们的生活现状,11月6日,奉化市妇联组织的爱心团不辞千里,来到了丹寨,把温暖和亲情送到孩子们的心中。

  哪封是我的结对信

  9月27日,当奉化市农林局女干部章宏青收到丹寨龙泉中学初二(3)班王德银的挂号信时,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可当她打开信笺阅读时,不禁愣住了,“明明我是女的,他怎么叫我叔叔,可能是我的名字太像男孩了”,想到这,章宏青会心地笑了。“在您决定资助我的时候,想必您家里也不是很富有,但省吃俭用的钱存下来资助我,您对我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是精神上的鼓励。”读着这封远方的来信,章宏青被她远方“儿子”在艰苦环境中坚韧的意志深深感动,当晚她便举笔给王德银回了信,并表示愿意接纳他为“儿子”,只要他用功读书,她会资助他到大学毕业。

  与章宏青一样被“误叫”的还有不少。锦屏中心小学三(7)班的毛心怡,生平第一次被人称为阿姨。今年8月,毛心怡从报上看到“甬黔携手,万人助学”的消息后,便想用自己的零化钱与贫困孩子结对,她的想法得到她妈妈的支持。结对那天,毛心怡起了个大早,赶到奉化剧院“抢”到了丹寨长青乡红星小学三年级的杨倩。“同在蓝天下,她们却因家庭的贫困而无法上学,而我们却还在父母的怀抱中撒娇,与杨倩结对,不仅能帮助她重返校园,还能帮助我克服缺点。”一脸天真的毛心怡,讲起结对还满脸写着自豪:“我已认她为妹妹,为了多联系,我给她寄去了10张邮票。”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奉献爱心,收获希望。从9月份以来,丹寨的回信成了结对人的一种企盼,在机关、在社区,每逢有丹寨的信件,大家都会相互传阅。丹寨,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已深深融入到了奉化人的心中。

  昼夜兼程去丹寨

  棉衣、棉裤,铅笔、橡皮、笔记本、尺子……11月6日中午12时,带着奉化对丹寨人民深情厚意的8000多件生活学习用品运抵宁波机场。在飞机腾空的一刹那,爱心团与丹寨人民的心正在悄悄靠近……

  4个小时的云中穿梭,飞机终于降落在贵阳机场,爱心团不顾旅途的疲劳,直奔几百公里以外的丹寨。离开林城贵阳,汽车开始在蜿蜒的群山峻岭之间盘旋,放眼望去,牛羊在山涧悠闲地吃着草,已经采摘的玉米棒在寒风中抖擞。阵阵冷风迎面扑来,姐妹们不得不裹紧了毛衣。透过深色的车窗玻璃,公路边偶尔会闪过几个背着竹箩筐的又矮又黑的民族妇女……丹寨到底在哪里?难道这些妇女就是结对孩子的母亲?

  3个小时如流水般过去,走下汽车的那一刻,深秋的寒冷让我们打了一个寒颤:在这样一个颇有寒意的季节,丹寨的孩子有御寒的棉衣吗?

  天已经黑了下来,稍作安顿,时针已经指向了晚上9点半。奉化市妇联主席葛桂娣心里终究放不下孩子,她悄悄地赶往结对的丹寨民族中学。

  人生地不熟,葛桂娣只好叫了一辆出租车,没想到民族中学近在咫尺。走进中学大门,教学楼灯火通明,操场上走廊上全是衣着单薄的孩子,“走出大山,报效祖国”四字校训赫然在目,“今天距2007年高考还有214天”的招牌和“同学们,请你静下心来想一想,今天,自己看了几页书,理顺了几条线索,悟出了几个道理”的提示让人感觉到了大战前的压力。

  透过朦胧的灯光,葛桂娣依稀看见一个瘦小的身影在学校阅报栏前晃动,悄悄地走了过去。原来他是高一(14)班的杨坚,正借助昏黄的灯光看报纸,单薄的外套胡乱地套在瘦小的身体上,难道这个冬天真的不寒冷?从排调初中考入民族中学的杨坚,一学期只回一趟家,“从这到家得坐2.5小时的汽车,走1个小时的山路,来回一趟得化20元。”贫穷没有消磨他的意志,反而炼得更加坚强。当葛桂娣摸出200元钱放到杨坚的手心时,杨坚一再推却。“这太突然了,这钱我承受不起。”劝说了好一会,他才收下。

  夜深了,大家都辗转反侧难以入睡:“我结对的孩子认得出我吗?他们见到我以后会怎么样呢?”几位细心的大姐,还时不时拿出孩子的照片,比对着,生怕见面时难以找寻。

  四目相对传真情

  丹寨的早晨来得特别迟,早上7时许,天才微微泛白。但在丹寨的街上,已经有奉化姐妹的身影,她们想尽可能多地熟悉她们的“孩子”生活的环境,尽可能多地呼吸“孩子”家的空气。

  上午9时,期盼已久的见面会终于开始。结对的同学夹道欢迎,他们的笑容因为爱心妈妈的到来更加幸福灿烂。也许是心灵感应,在众多的孩子中,奉化市府办的方蔚一眼就认出了自己结对的两个孩子,她亲切地抚摸着他们的头,似乎比自己亲生的孩子还亲。她掏出两个红包分别放在孩子的手心:“记住,在遥远的奉化你们还有一个妈妈在关心着你们。”两个孩子呆了,这是真的吗?两双眼睛直直看着方蔚,方蔚轻轻地点点头,此时无声胜有声,所有的语言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找到了,找到了,那个穿民族服装的孩子便是!”见面会感人的场面时时出现,爱心妈妈第一次面对自己的孩子,心里的距离是那么的近。轻轻的诉说,静静的倾听,“母子”、“母女”似乎有讲不完的话,看不够的脸。在会场的角落,爱心妈妈有的帮孩子梳理蓬乱的头发,有的替孩子系好纽扣,有的用毛巾擦去孩子脸上的污垢,一切是那么自然,那么深情。带孩子到现场的家长、老师都被感染了,偷偷地擦拭眼角的泪水。

  当奉化市妇联副主席卓再娟把厚厚的冬衣套在扬武小学的陈式林身上时,机灵的孩子转身便找出了浙江地图,仔仔细细地找到了奉化:“我会记住这地方的人给我的帮助。”饱含深情的语言不需要太多,哪怕只有一句。半个小时后,陈式林又出现在会场,他向爱心妈妈深深地鞠躬,然后递上写满深情的信纸:“我一定会努力读书,决不辜负你们的关心,我更要自力更生,常怀一颗感恩的心,长大后一定像你们一样去关心那些更需要我关心的人……”

  正当大家沉浸在相逢的喜悦里,奉化市妇联副主席戴美飞在旁边干着急,她寻遍了整个会场,但始终就是没有找到自己结对的孩子王玉福。千里迢迢来一趟不容易,她二话不说,来到街上打了一辆出租车直奔长青乡乌西村。不知绕了多少个山头,也不知拐了多少个弯,她终于找到了那个孩子的家。她一把把孩子的手拉了过来,连出租车司机都以为她是孩子多年未见的妈妈。

  泉山小学的赵金峨老师听说奉化的爱心妈妈到丹寨,带着尚未结对的吴红艳、彭占燕两位学生来到现场。当赵老师把孩子家的困境告诉大家后,爱心妈妈都抢着要与孩子结对,最终奉化市残联的张燕萍和尚田镇的邬宏萍说服了同行者,抢到了两位孩子。结了对的邬宏萍满面笑容,她告诉我们,看着孩子企盼与无助的眼神,让人疼惜,贫穷使他们失去了太多太多……

  你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

  下午2时,爱心团来到贫困村走访,奉化市土管局的韩晓霞一直为没能与丹寨学子结对而遗憾,此行她一再向老贫办恳求,终于结到了长青乡排中村一个叫韩秀芝的女孩。

  走进韩秀芝的家,同为韩家人的韩晓霞惊呆了:家里漆黑一片,吊脚楼下一头小猪瘦骨嶙峋,正嗷嗷大叫,秀芝的父亲韩灵明是个残疾人,正躺在昏暗的角落里。全家就靠母亲一个人打工维持生计。眼前的一切让韩晓霞眼眶湿润了,她掏出了500元钱放到韩灵明的手里:“让秀芝好好读书,学费不是问题,我会一直供她高中毕业的,你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

  长年呆在家里的韩灵明哪里见过这么多的钞票,他想站起来给韩晓霞鞠躬,韩晓霞一把扶住了他。他想说几句感谢的话,又不知从何说起,于是他就拿着那五张钞票不断喃喃自语,双手在不停地打着哆嗦……

  简陋的环境,贫寒的家庭,在苗寨石桥、卡拉村,已结了对的爱心团成员叶幼密、管晓艳……看到一双双渴望的大眼睛,都情不自禁地把手伸向自己的口袋,与苗族孩子结了对。千里送真情,照亮“大眼睛”。据我们统计,此行爱心团结了46个对子,给在学海中孤行的孩子送上了温暖。

  相见时难别亦难

  红日西沉,暮色开始一点点漫上山谷,大山里的薄雾缓缓地升了起来,别离的脚步咄咄地催促着我们。紧紧拉住乡亲们的手,纵然有千言万语,更与何人说,这一别何时能再相见?

  小伙子们吹起芦笙,姑娘们跳起锦鸡舞,远处的牛角山仿佛也受到这种离情的感染,幽幽的不作声,空气中只剩下一丝低不可闻的留恋。谁还能够装作不在乎,谁又能抵挡得住这漫长而又短暂的相聚呢?

  有人说,分别是为了再次相聚。分别与我总是敏感的,即使短暂的、小小的分别也总是让人牵挂、割舍不下。

  一步一回头,苗族乡亲们的吊脚楼离我们越来越远,丰收的玉米棒还在风中飘荡,难道它们也在等待我们下一次的到来?苗族乡亲们的身影时而熟悉,时而模糊,时而又清晰,他们的双手还在招摇,渐渐地他们变成了一幅美丽的画,任沧海桑田,它都不再消逝。

  不知谁带头唱起了《难忘今宵》:

  难忘今宵,难忘今宵

  无论天涯与海角

  神州万里同怀抱

  共祝愿祖国好,祖国好

  ……

  声音在大山里久久回荡,爱心团的姐妹控制了一天的泪水终于不争气地流了出来……

  昨晚,我们又一次翻开已陪伴了10多天的丹寨学子的来信,尽管已记不清是第几次阅读,但每一次,都给人以心灵的洗涤、震撼,每一次都有新的感悟。看着看着,眼前又浮现出丹寨那些衣衫褴缕、面黄肌瘦但又有坚定意志的寒门学子。感谢爱心团给我们提供走进丹寨的机会,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献出自己的爱心,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报效祖国。

【编辑:宁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