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MGI)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随着城市消费者的崛起,中国将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销售”的跨越。
2025年,中国将成为仅次于日本和美国的全球第三大消费市场,个人消费额将从2005年的5.8万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25年的27万亿元人民币。随着上层中产阶层的壮大,住房和公用设施、医疗保健、娱乐教育,以及交通通信将是成长率最高的四大产品类别,消费能力也将从目前的一类城市向二、三类城市扩散。
“中国的消费市场规模到2015年将超过德国,2025年将与日本匹敌。如果以平价购买力(PPP)来看,2025年,中国消费支出将达10.4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届时,上层中产阶层将主导城市家庭的消费支出,尽管今后5到10年,仍然是下层中产阶层主导中国的消费。”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高级研究员Eric D. Beinhocker说。作为该报告的主要作者,他11月22日在伦敦接受了记者的电话连线采访。
收入大幅增长,中产阶层崛起
麦肯锡研究认为,随着中国经济从投资型增长到消费型增长的转变,中国居民的收入虽然曾经落后于GDP的增长,但最终将迎头赶上。自1985年至2005年,中国已减少了53%或6200万的绝对贫困人口,按照2000年的购买力平价计算,他们每天收入不到1美元,大多生活在农村。这期间,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3倍,从人均2084元人民币(252美元)增加到8575元人民币(1036美元)。城市居民总收入的增长速度将继续超过总体GDP的增长速度,在未来的20年内每年将增加8%。
中国城市收入的分配格局也将发生变化。1985年,99%的城市人口年均可支配收入少于2.5万元人民币(3019美元)。到2005年,该比例几乎下降了一半,随着大量人口跃入中产阶层,该比例还将继续下跌。从2006年到2015年,中国将诞生庞大的中产阶层。5年内,将拥有1.5亿个家庭组成的城市中产阶层,2025年将扩大到2.7亿。
按照麦肯锡的定义,下层中产阶层年收入在2.5万元人民币到4万元人民币之间(3019美元到4831美元之间);上层中产阶层的年收入从4万元人民币到10万元人民币之间(4831美元到12077美元之间)。上述收入水平在西方国家眼中可能很普通。但是,经过购买力平价的换算,下层中产阶层的收入在13513美元到21622美元之间,这种收入水平所能支持的生活方式,在大多数国家都能称作中产阶层。此外,年收入在2.5万元人民币以下的称作贫困阶层,年收入10万元人民币到20万元人民币的是富裕阶层,年收入2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则为全球标准。
储蓄率温和下降,中产阶层主导消费
麦肯锡认为,未来中国家庭储蓄率将温和下跌,原因有三:一、人口结构的变化,中国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退休后的储蓄降低;二、人们储蓄的目的多为医疗支出和退休生活做储备,随着社保体系的完善,储蓄意愿会下降;三、金融市场不断完善和成熟,消费信贷的获取渠道将会拓宽。不过,由于财富初始水平较低,较高收入家庭往往拥有更多的储蓄,以及文化和历史造成的行为变化滞后,预计中国家庭储蓄率仍将维持高位运行。
因此,居民收入的大幅增长和家庭储蓄率的温和下降将成为中国消费市场腾飞的动力。Eric分析说:“上层中产阶层将主导中国城市家庭的消费支出,消费模式也将随之变化。今后20年,中国城市家庭的消费支出将从生活必需品向灵活消费品转移,食品和衣服等生活必需品的开支不再是家庭的主要开支,而住房、医疗保健、娱乐教育,以及交通通信将是灵活性消费品中成长率最高的四大产品类别。其中,交通通信的年均增速为10%,娱乐和教育为9.7%,住房和公用设施为11.7%,自费医疗保健支出的增长率将达12%。”
这批新兴的中产阶层主要来自城市,不仅包括沿海城市的富裕人群,还将扩大到内地小城市,使城市家庭消费支出从目前占国家总消费支出的2.5%,提高到2025年的10%,最终彻底改变中国消费市场的地理布局。
“从地域上看,中国的消费力将从目前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一类城市向二、三类城市扩散,三类城市几乎占到了家庭总可支配收入的一半,与二类城市一起,其消费增幅远远超过了一类城市,是吸引力巨大的消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