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舟山小伙八年打拼装修队变“王牌军”
稿源: 东南商报  | 2006-11-27 07:25:02

  朱良波在阅读装修资料。记者王增芳摄

  中国宁波网讯 8年前,带着仅有的5000元钱和一支十几个人的“装修游击队”,朱良波踏上了从舟山开往宁波的轮渡,当时他最大的目标就是想办法尽快偿还20多万元的债务。8年后,他不但实现了当初的目标,还拥有了一家装修公司,年营业额达千万元以上。

  埋头苦学跨越技术障碍

  1998年,朱良波在舟山经营家具厂失败。为了尽快偿还债务,他带着15名工人去宁波创业,当时他口袋里只带了5000元钱。朱良波本想和人合伙开橱柜厂,后来因为合作失败,只能带着工人上门去揽活,成了一支“装修游击队”。

  一年以后,朱良波发现自己的装修队因为没有特色,一直以来主要靠老客户介绍业务,这样常常是“吃了上顿愁下顿”。

  在和客户的接触中,朱良波了解到,不少客户对装修房子有自己的想法,但因为缺乏专业知识,又没有专业人士指导,常常多花钱也达不到装修效果。而当时的很多装修队,因为没有专门的设计人员,大多只能按房东的意思来施工。朱良波想,如果我能帮客户提供有用的设计意见,客户肯定能满意。

  这以后,朱良波一有时间就泡在书店里,买回一些装修书埋头学习。对着书上的效果图,他还向老工匠们请教,想达到这样的效果要用哪些材料?要分几步做?多长时间才能做完?然后他又去建材市场,看看书上介绍的材料宁波有没有?价格如何?几个月后,朱良波学到了不少知识。

  后来朱良波上门去谈业务的时候,随身都带着几本装修图书。在他的推荐下,顾客总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样板图,因为熟悉具体施工步骤,他还能准确地提出报价供客户选择,很多人都放心地把房子交给他装修。

  上门偷艺解决管理难题

  2000年,经过努力,朱良波和他的装修队总算在宁波站住了脚。但当时以朱良波的实力不可能自己开公司,只有想办法挂靠在别人的公司里。

  有了正规的手续,业务更好做了。业务忙的时候,朱良波一个月同时要装修几套房子,因此手下的工人也多了起来,管理成了让他头疼的问题。

  “当时我常常是每天疲于应付,几个工地间跑来跑去,这里的问题刚解决,那里又有了麻烦。”自己才几套房子就应付不来,其他的大公司又是怎样管理的呢?

  为了学到实用的管理经验,朱良波以想装修房子的名义,到几个大装修公司的工地去“偷艺”,看别人怎样进行现场管理,施工材料怎样堆放,怎样验收工程质量。看到墙上贴着规章制度,他也偷偷地抄下来,带回去仔细琢磨。后来朱良波把这些管理经验用到实际工作中,果然省心多了。

  为了拓展新的市场,朱良波又想出了主动出击的办法。他把业务介绍和电话印成宣传页,并写上详细的各工种价格,并承诺“不满意不付款”,随后到新交付的楼盘做宣传。

  这样坚持了半年多,效果确实不错,开始有主动打电话找上门来的客户了。对于这些主动找上门来的客户,朱良波格外珍惜,除了认真施工,售后维修也从不扯皮,使得很多客户都成了他的“编外业务员”,每个人都给他介绍了好几个客户。

  高薪揽才突破发展瓶颈

  2002年,在装修行业摸爬滚打了4年的朱良波终于实现了当初的目标:偿还了所有的债务,注册了自己的装修公司。

  朱良波的公司刚成立,实力比不过大公司,但为了让客户记住并信任自己的品牌,他重点在售后服务上下功夫。“只要是我们装修过的房子,如果出现了问题,哪怕是一只灯泡坏了,我们都会派人上门维修。”朱良波说。

  一段时间后,朱良波发现,和几年前不同的是,客户的要求又有了变化。他们不但要求公司有足够的实力,能提供完整的设计施工图,对家装的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希望设计师能给出有创意的设计,这就要求家装公司有优秀的专业设计人才。

  有了好的人才就等于有了市场!意识到这一点,朱良波决定花高薪去请人才。“当时宁波市场上的设计师大多是按劳定酬,很少有保底收入,这样造成人才流动很大。”朱良波为了留住人才,给对方开出固定的保底年薪,上不封顶,这样设计师就不用担心接不到设计而影响收入,用这个方法,他成功地留住了几个有经验的设计师。

  2005年,朱良波果断地做出开辟镇海、北仑等地市场的决定,为公司的发展寻找到了新的增长点。在做家庭装修的基础上,还拓展了工程装修业务,使公司的实力不断壮大。如今朱良波在市区买下了200平方米的办公室,还拥有2个分公司,固定管理人员30多人,年营业额达千万元以上。

【编辑:胡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