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宁波网讯 两年前,我区正式吹响了打造“生态鄞州”的号角。两年后,一个“碧水、蓝天、绿色、洁静”的生态家园已经凸现风貌。事实告诉我们,创建生态鄞州,不仅是尊重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的天然法则,更是为自己和子孙后代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耕耘篇
重点生态工程大笔挥就
【亮点】
碧水、蓝天、绿色、洁静四大工程的顺利推进,为打造“生态鄞州”开了好头。区域供水工程进展顺利,滨海片、鄞南片水库引水工程已经竣工,鄞西片皎口水库至毛家坪水厂隧洞主洞工程全线贯通,毛家坪水厂至鄞西各镇乡水厂原水管线工程已部分开工,全区325个村实施了供水管网改造,245个村通过竣工验收。中心城区的污水管网建设疏浚贯通,污水处理系统投入试运行。新城区33平方公里建成烟尘控制区,统一采取清洁能源供热。蔺草免耕直播技术和秸杆气化技术的全面推广,减少了农村秸杆焚烧污染。总投资1.5亿元的大型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今年6月投入试运行,“户集、村收、镇运、区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全面实施。
【个案】
11月11日,宁波创模迎检市民体验团来到洞桥镇野猫岙的区垃圾填埋场,有个团员踩到了一层白色的“水泥”,忽然大叫。“这不是水泥,其实这东西比水泥贵多了。”填埋场负责人毛亚军解释说。为了防止垃圾填埋后渗透污染地下水,填埋场预设了收集垃圾渗漏的污水管道,还铺设了5层高科技防护膜。“这膜,尽管只有5毫米厚,防止渗漏的效果却相当于1米厚的土层。每平方米要上百元,比家里装修的地板还要贵。”
按照生活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要求,区垃圾填埋场于6月8日正式投入试运行,“户集、村收、镇运、区处理”的垃圾处理方式同时全面实施。填埋场设计垃圾处理能力为800吨/日,使用年限20年。目前,12个镇乡的垃圾已进场处理,日平均处理达到560吨左右。
【解读】
除了四大重点工程,从去年开始,我区还相继开展了畜牧业、墓葬秩序、闭坑矿山、“811”环境污染四大专项整治。
全区禁养区范围内的679家畜禽养殖场已关闭150家,另有136家签订了关闭协议。从去年开始,我区安排6700万元资金,开展了为期3年的畜牧业环境专项整治。同时,采用畜禽粪便零排放和“畜禽-沼气-种植(养殖)”模式治理污染,已有两家牧场实现了畜禽粪便零排放,建成了22个沼气工程池。而墓葬秩序专项整治的开展,基本杜绝了“三沿五区”的乱葬乱埋现象。今年还推行了生态墓葬,全区共拆除坟墓7725座,已有6068座拆迁坟墓移葬到生态墓园。全区共关闭矿山187家,矿山总数减少72.4%,在主要公路沿线的18家废弃矿山中,已有11家完成复绿任务,治理面积达到21万平方米。我区还把“811”环境整治作为生态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来抓,对奉化江流域内的28家重点污染企业完成了在线监测。
分享篇
生态鄞州惠及千家万户
【亮点】
我区相继完成了章溪河流域、奉化江流域、铜盆浦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共关闭、搬迁企业22家。云龙、横溪两地的45家铸造企业基本完成烟尘治理,总悬浮物浓度2005年比2000年下降了近一半,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浓度基本稳定,两镇的空气质量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5年来,全区累计投入整治资金4亿多元,拆除野散坟墓4.8万穴,铺设污水管道200多公里,整顿街容街貌30多条,卫生户厕普及率和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和92%以上,全区主河道和城区道路实行动态保洁,20个镇乡(街道)都建立了环卫站,12个镇创建成为市级以上卫生镇。
【个案】
走进龙观乡,随处可见果树下放养着土鸡,替代农药杀虫;猪粪成了有机肥,改良了土质,也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这种生态农业模式,美化了当地环境,也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6年前,唐君定承包了桓村的60亩荒芜坡地,建起了水果园,并在园里放养了土鸡。他产出的“五龙潭”商标梨作为无公害有机水果,进入宁波各大水果市场,每公斤售价达5元,放养的700多只土鸡也为他带来了4万多元的年收入。
【解读】
我区连续几年实施了“千里清水河道”工程,累计疏浚河道1576公里,完成河道整治428公里。投入2000多万元,实施环境卫生整治,完成了34省道(鄞州段)和南外环路段的整治;投入473万元,对城区大朱家河和邹家河实施截污整治,在新城区还建成了13.99平方公里的噪声达标区。雅戈尔纺织城成功完成脱硫除尘工程,每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为91.78吨。同时,还编制了鄞州区域绿地系统规划。5年来,全区已建成生态公益林18万亩,新增绿地面积350万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达8.8平方米。全区绿化覆盖率达3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