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特别推荐
“创模”成果在巩固中提升
稿源: 宁波日报  | 2006-11-30 08:08:04

  图为山清水秀的东钱湖。

  图为枫林垃圾发电厂一景。

  核心提示

  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是我国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的最高荣誉,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和谐程度。2001年,宁波市荣获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根据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定期复查的要求,今天,我市迎来了“创模”成功后的首次复查。

  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既是再次创建的过程,也是不断持续改善和提高的过程。自从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荣誉以来,我市始终把巩固和深化“创模”成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抓手,作为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民心工程”,不断推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回顾5年的历程,我市以市长环保目标责任制为龙头,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整治水环境为重点,优化城市布局,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环境执法,深化基层创建工作,在宁波经济较快发展的同时,环境质量保持总体稳定,局部区域还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新建篇

  鄞州区是宁波“创模”成功后的新增区域,这里的“创模”从零开始

  近年来,鄞州区坚持以创建环保模范城区、生态区为抓手,大力推进“碧水、蓝天、绿色、洁静”四大工程建设,全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呈现出重点工程全面推进、污染整治初见成效、城乡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的良好态势,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的健康协调发展。

  碧水工程:2004年,投资11.4亿元全面启动区域供水工程,全区所有自来水都实现水库供水,基本完成了农村供水管网改造。目前,滨海片供水区已全线通水1年半,鄞南片日供水6万吨、全长20公里的水库引水工程已全部完工,鄞西片全长9.6公里的引水隧洞工程也全线贯通。区域污水治理工程总投资约6亿元,计划分两个阶段实施,到2010年,形成相对完整的污水处理系统,年内重点建设工程为江东南区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工程,中心城区和石碶)片区每日3万吨的污水汇入江东南区污水处理厂处理;连续几年实施“千里清水河道”工程,累计已疏浚河道1576公里,完成河道整治428公里。

  蓝天工程:建成覆盖新城区33平方公里的烟尘控制区,统一采用清洁能源供热;工商、环保、卫生等部门联合出击,开展新城区以及城乡接合部的饮食服务业整治,通过取缔一批、整治一批,消除油烟污染;雅戈尔纺织城成功完成脱硫除尘工程。每年可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91.78吨,烟尘排放量50.78吨;全面推广蔺草茬晚稻免耕套盖直播技术和秸秆气化技术,减少了农村秸秆焚烧污染。

  洁静工程:鄞州区大型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已于2006年6月投入运行,一期工程总投资1.5亿元,日处理垃圾达到800吨。同时,关闭全区原有的17座镇乡垃圾填埋场;投入2098万元,实施重点地段环境卫生整治工程,完成了34省道(鄞州段)和南外环路环境整治任务;投入473万元,对城区的大朱家河、邹家河实施截污整治工程,整治水域2052万平方米,疏浚河道1.22万平方米;建成了13.99平方公里的噪声达标区。

  绿色工程:从2004年起,开展废弃矿山治理工程。全区已有11个重点废弃矿山完成治理复绿,复绿面积25万平方米,占到应治理矿山的61%,5年来关闭矿山187家;编制并实施鄞州区域绿地系统规划,5年来全区已建成生态公益林面积18万亩,新增绿地面积350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8平方米,全区绿化覆盖率达到了36.35%,建成公园20多座。

  

  巩固篇

  “创模”成功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另一个起点,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要持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决不能停滞不前

  插曲:湾底村的传奇

  两边桑林成片,花木姹紫嫣红;一排排红檐碧墙的别墅,拔地而起。这就是湾底村:都市里的村庄,城市中的花园。

  鄞州区湾底村地处宁波南郊,共361户1058人。1998年,湾底人开始大力发展桑果种植项目,目前已形成一个7000多亩的果桑生产基地。紫黑色的桑果成了湾底村一道独特的风景。

  市民对城市环境的满意度,是“创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解决影响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5年来,我市不断推进重点区域的水、气、噪声等专项环境整治,不断深化来之不易的“创模”成果。

  结合城市化进程和城区功能布局调整,我市积极推进城区污染企业“腾笼换业”,加快老污染源的治理,在搬迁治理、优化工业布局的基础上,促进工业经济档次的提升。

  加大水环境整治和管理力度,环境保护工作由点源污染治理向区域污染治理推进。我市先后开展了9个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宁波城区内河整治、慈溪城区河道整治、宁海凫溪流域整治等,均取得明显成效。2003年,宁波市又启动了镇海后海塘、浦化工区、余姚的姚西北工业区等10个区域环境整治工作。按照生态学原理,对城区10多条内河进行生态化改造,使城区内河的整体水质有了明显改善。

  与此同时,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力度,强化机动车废气排放管理,重点整治公交机动车尾气污染。深入开展餐饮娱乐服务业的油烟、噪声污染专项整治,确保新办餐饮娱乐服务业符合环保标准和要求。实施城区建筑噪声、社会生活噪声专项整治,加强对建筑业和路面扬尘污染的整治,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依法强化监管,严控排污总量。按照产业导向、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的要求,我市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严把新建项目的环保准入关,坚决否决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选址不合理的污染项目,三年来全市环保部门否决各类项目1950多个。

  环保执法和监管力度得到加强。我市连续6年开展了“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保障群众环境安全”的专项行动。插曲:“母亲河”的微笑

  姚江是宁波的母亲河,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姚江水质一度恶化。

  1995年10月1日,我国首部专门针对一条江而立的地方性法规———《宁波市余姚江水污染防治条例》颁布实施,一场“还母亲河以清流”战役的号角吹响。2002年底,姚江干流全线告别了五类水,大部分河段水质已恢复到三类水功能,部分河段甚至恢复至二类水质,水体质量普遍提高了两个级别。

  

  提升篇

  “创模”没有终点,随着考核标准的逐步提高,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环境保护工作也将随之不断提升

  5年来,我市以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洁静”四大工程为抓手,不断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大力推进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产出效益高的项目,城市人居环境得到了持续改善和提高。2003年,宁波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2004年,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2005年,获全国首批文明城市称号。

  我市对照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考核指标,加快以污水处理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几年来,市区已建成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厂7座,日处理能力达到47万吨。目前,宁波北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一期日处理能力10万吨工程和岩东污水处理厂二期日处理能力6万吨的建设工程也正在紧张建设中,并将于2007年投入运行。届时,城区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将超过60万吨。

  我市还建成1座垃圾焚烧发电厂和2处垃圾卫生填埋场,垃圾收集范围已覆盖到各镇(乡)、村。建成了北仑工业固废处置中心、化工废物综合利用处置中心、医疗废物处理中心和金属表面处理废物利用处置中心等4个危险废物处置利用中心,还在化工集聚区建有废矿物油、废乳化液、感光材料废物等危险废物回收处置利用中心,全市防治和安全处置危险废物污染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其中,医疗废物形成了覆盖全市村级以上卫生院的医疗废物回收处置网络。

  在大气环境治理方面,北仑电厂将于2007年全部实现烟气脱硫;镇海电厂油改气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6亿多元;完成全市9个热电厂的脱硫工程;启动建设东海天然气上岸工程等。在饮用水源保护上,白溪、横山、肖镇引水工程顺利完成,大大改善了市区饮用水源水质,全市目前已建成34个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要求,我市实施发展循环经济“十大行动计划”,大幅度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目前,我市已建有宁波化工区、宁海临港工业园区等循环经济示范区,初步形成了循环经济产业链。

  通过多年的“创模”努力,宁波城市环境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今年空气质量好于去年同期。插曲:镇海炼化的循环经济

  镇海炼化拥有1850万吨/年原油综合加工能力,是国内最大的原油加工基地、进口原油加工基地、含硫原油加工基地、成品油出口基地和重要的原油集散基地之一。2004年4月公司被命名为中国石化清洁生产示范企业。2004年9月,成为全国首批8家“国家环境友好企业”之一。

  镇海炼化确立了“和谐发展,共享未来”的企业发展方向,其灵魂就是“内部循环经济模式”。镇海炼化所坚持的内循环经济是以内部循环经济模式为主导,形成以“高利用型产业链”、“废弃物零排放”为两大目标的内部循环经济框架。

  以“废弃物零排放”为目标,镇海炼化通过对含硫污水串级使用、净化水、外排工业废水适度处理后回用、回用清净废水和回用化肥装置污水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使油污水已接近实现“零排放”的目标;通过回收利用低压瓦斯、将含硫化氢的工艺废气进硫磺回收装置处理等方式,实现了对气体资源的循环利用。通过回炼污水处理场油泥浮渣和CFB锅炉电站飞灰再循环,实现了对固体资源的循环利用。光是“三废”的综合利用,就为企业取得了4亿多元的综合收益。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编辑:赖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