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特别推荐
2006年四大调控关键词透出宏观经济运行轨迹
稿源: 新华网  | 2006-12-06 01:00:00

  中国宁波网讯(记者陈二厚刘铮)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呈现“高增长、高效益、低通胀”的良好局面,但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等问题依然突出。针对这些问题,党和政府出台了多项宏观调控措施,使得经济发展保持了平稳快速的势头。梳理四大调控关键词,可以看出今年宏观经济的运行轨迹和未来调控的走向。

  “项目清理”:遏制投资过快成为重中之重

  今年年中,一路加速的中国经济出现从“偏快”转向“过热”的危险,这其中的主要推动因素,是投资增长过快。遏制投资过快增长,成为2006年宏观调控的重中之重。

  在过去的两三年间,投资增长一直处于高位,然而,今年上半年投资骤然加速,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冲高到三年来未有的31.3%,面临过热危险,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稳定性受到严重影响。

  “投资过快,主要原因在地方政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说。各地普遍把“十一五”年均经济发展目标定在10%以上,甚至达13%,为此,一些地方政府盲目扩大投资。同时,新开工项目在土地、环评等环节违规严重。

  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各地“亿元级”新开工项目的逐项清理工作8月初拉开大幕,限时一个月完成。凡是在产业政策、土地审批等方面存在任何问题的项目,都被要求暂停建设、限期整改。国务院常务会议严肃查处了违规建设的内蒙古新丰电厂项目,并对自治区政府予以通报批评。

  为确保投资调控政策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10月16日,发展改革委宣布,经国务院批准,有关部门组成6个督查组,对12个省区新开工项目清理工作依法进行督促检查。

  项目清理和督查工作收到明显成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从6月份最高峰的33.7%回落到10月份的16.8%,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幅从上半年的22.2%回落到前10月的4.4%。

  但是,当前投资冲动的体制性、机制性原因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一些地方投资冲动依然强烈。10月底,全国城镇50万元以上施工项目累计24.9万个,计划总投资19.4万亿元。在建项目规模偏大的局面一时难以扭转,投资增长的惯性很强。为此,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专家建议,投资调控仍须保持力度,不能轻易松动。

  “加息”:市场手段为经济降温

  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货币信贷投放过多,也是今年以来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而且为投资热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撑。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对金融平稳运行和投资调控都至关重要。

  信贷的迅速膨胀,成为今年金融运行的一大突出问题。央行确定的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2.5万亿元的目标,一季度就完成过半,前五月完成逾七成,前三季度达到2.76万亿元,银行资金追逐投资,投资与信贷出现“双高位”。

  从利率到存款准备金率再到定向票据,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多次组合运用这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信贷进行适时调控,采用市场手段为经济降温。

  4月27日,央行宣布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这是自2004年10月份加息以来首次提高贷款基准利率;8月18日,宣布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利用利率杠杆适当抑制投资和信贷需求扩张。

  “宏观调控,最关键的就是要让价格机制发挥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易宪容指出,如果不提高资金使用的价格(即利率),“风头”一过,投资还会快速反弹。

  今年以来,央行还三度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并发行定向票据,“锁定”了数以千亿元计的银行资金。

  目前,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问题依然相当严重,商业银行在超过10万亿元的存贷差余额和提升资产收益的双重压力下,放贷愿望强烈。从10月份的信贷看,新增贷款仍主要流向投资领域。央行称,下阶段将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巩固宏观调控成果,同时注意加强各项宏观政策的协调配合。

【编辑:庄伊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