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行正摄
记者梅薇摄影胡龙召
到这个冬天,宁波公交已穿行了五十个春秋。
中国宁波网讯 50年光阴荏苒,当年初登公交车的少女,已是白发苍苍的老妪;当年风华正茂的毛头小伙,作为宁波第一代司机亲历了宁波公交一代又一代的变化;50年里,公交车站从城市延伸向近郊,曾经的荒芜土地已改颜成为热闹的城市。宁波公交承载着这个城市的回忆、现实和梦想,伴随城市的壮大而发展着,她的每次成长都是城市进步的标记。
公交车作为和百姓生活最密切的交通工具,是城市流动的文明载体。公交司机几代人为了维护一座城市的形象窗口,艰辛工作,不断奉献着。
这个冬天,我们沿着宁波公交的脚步,寻找那些与宁波公交相关的人和事,感觉着她给予这座城市50年的温暖。
上世纪60年代的司机
以前的路线图、月票和票板
宁波公交车50年之生活篇
1956年,宁波第一条公交线路开通;1978年宁波市公共交通公司成立;1992年宁波市公共交通总公司成立。在这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公交1路、2路……809路、821路,这些每天载着宁波人奔赴城市各个角落的交通工具,由小变大、由矮变高、由简陋变时尚、由单调变丰富……
1956年:第一条公交线路开通
车内三把长凳,票价两分钱一站
背景:1956年2月6日,两辆簇新的棕红色汽车在镇海庄市和南门往返穿行,这是我市公交史上市区开通的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公交线路。在此之前,在东门口至西门口只有一辆用货车改装的客运大篷车。
1956年,宁波街头出现了第一辆公交车的身影,那会儿王谷鸣还是个20刚出头的姑娘,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公交车开通那天,王谷鸣就迫不及待地“尝坐公交车的味道”去了。此前,王谷鸣对公交车唯一的记忆就是上海的有轨电车,“开起来滴答滴答响,好玩又好使。”
宁波最早的一条公交线路是从庄市到南门。公交车由货车改装而来,棕红色。跟现在比,自然是简陋得很,“周围三把长凳,中间站人”。票价两分钱一站,王谷鸣就掏了两分钱,从新江桥坐到江厦桥,总算过了把坐公交车的瘾。
公交车开通后较长一段时间,乘客寥寥。那时的人们似乎还习惯走路,头脑里也没什么公交车的概念。“后来就慢慢多起来了,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想想才两分钱一站,这可比坐三轮车便宜得多”。
1958年以后,王谷鸣经常坐2路车,那是宁波第二条公交线路,西起西郊,东至江东的橡胶厂。王谷鸣说,那时大卿桥一带路两旁都是商铺,路窄人又多,结果2路车一开到这里就打焉,往往开两步就得停一下。那时,等在车站的乘客早就看到2路车了,可还得心急火燎地等上10多分钟,车子才晃晃悠悠地开到跟前。很多人因此上班迟到。
上世纪60年代:开通四条公交路线
公交车“挤得跟在咸菜缸里一样”
背景:上世纪60年代,宁波公交发展缓慢。至1966年,宁波公交只开通了3路、4路、5路、6路四条公交路线,32辆国产“东风”、“解放”汽车构成了甬城公交流动的风景。
因为等公交车而耽误时间的状况到了1968年仍然未有改观。1968年,家住太丰面粉厂附近的周慧娣在市运输公司(现在的第三医院附近)找了份工,从家到单位,中途她还要换乘一辆车。在周慧娣早年的印象里,那时的公交车“挤得跟在咸菜缸里一样”。每次等人上完车,车门是基本上关不上的。也有因为挤不上的,看着像喝醉酒般摇晃着开远的公交车,急得站在原地直跺脚。“那时听得最多的就是司机无奈地叫‘莫上来了哪’,可还是有很多人照挤不误。那时班次少,等到下一班车至少还得花15分钟时间,谁愿意啊?”
就因为这样,周慧娣每天得留出两个小时在路上。8点上班,她6点就得出发了。先坐2路车到灵桥西下,再转乘1路车。每次坐车,对周慧娣来说,都是种煎熬。因为一上车就被挤得动弹不得,往往从头至尾得始终保持着一个姿势。周慧娣说,她经常看到小孩被挤得“哇哇”直哭,更夸张的时候,几站下来,车厢里就遗留下几个颜色各异的童鞋。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将近10年,在周慧娣的印象中,她基本只有站的份。而在这10年间,周慧娣也碰到过好多次公交车抛锚的事。当年1路车比较破旧,经常出故障。到新江桥时,就“呼哧呼哧”喘着粗气,爬不上了,于是“售票员一声令下,乘客们就纷纷下车到车尾帮着推车”。———当然,这样的风景现在是看不到了。
1977年,周慧娣搬到了江北白沙一带,离单位只有一站路,就很少坐公交车了。有一年,两岁的女儿发高烧,她就抱着女儿,搭公交车往第一医院赶。“那时长长的一条药行街只有灵桥西一个站,结果我就抱着女儿从灵桥西走到第一医院,到医院时两个手臂都僵硬了。”
上世纪90年代至今:跨越式发展
空调车、双层巴士、IC卡,花样不断翻新
背景:上世纪90年代后期,空调车、双层巴士陆续出现;2000年11月,我市在全省率先推行非接触式公交IC卡,并根据乘客需求,设置了老年卡、学生卡、普通卡和电子钱包,取代了过去的纸张月票。进入21世纪,宁波公交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春天。公交总公司还将一些车型老化,车况较差的车辆逐步进行更新,形成了车辆高、中、低档配置,普线、双层线、空调线、快速线等多层次的运营网络格局。
20年后,周慧娣把家搬到了华光城小区,单位也移到了双东坊。从家到单位,一辆15路车就可以了。15路是宁波第一辆双层巴士。此前,周慧娣只在电视上看到过这种“两层的公交车”。周慧娣胆子小,每次是断断不敢坐第二层的第一排座位的,“那玻璃是透明的,别说车还在开,就是停着,看看就怪害怕的”。那时,第二层的第一排座位大部分时间是被一群好奇的孩子占着的。
15路公交车出现的时候,林苴芳5岁的孙子也没闲着,吵着嚷着要奶奶带他去坐“双胞胎”(他管双层车叫双胞胎),结果孙子是坐得开心,奶奶却紧张得手心出汗,“不习惯嘛,总觉得摇摇晃晃的,尤其是过桥的时候,像要翻了”———那时,15路的司机可是公交公司精挑细选的。
没多久,林苴芳惊奇地发现,公交车上的售票员消失了,每个人上车时只要亮一下月票,或者往铁盒里投个硬币就行了。很长一段时间,林苴芳都保持了这样一个习惯,每到一站,她就紧盯着每一个上车的乘客。“好奇啊,不晓得会不会有贪小的人”。结果,逃票的人倒没发现几个,没带硬币的倒经常碰到———那时的乘客还没习惯随身带硬币。
2000年,周慧娣放弃用了10多年的纸月票,开始换上公交IC卡了。而且周慧娣还经常喜欢乘坐空调车,用她的话说,那可是“坐公交车还能享受呢”,所以每逢酷暑或寒冬,周慧娣是宁愿转车,也要享受一下空调车。
周慧娣说,这些年,宁波公交车还有一个很大的变化,那就是夜班车越来越多了。周慧娣至今还记得,上世纪70年代末,她带女儿在第一医院打吊针,有一次晚上9点才结束,结果公交车早没了,周慧娣只能和邻居一起,轮流抱着孩子,一路走走歇歇,到白沙的家时已是深夜十一二点了。“现在你看,逛商场不用急着回家了,反正还有公交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