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宁波市获省政府“大禹杯”金奖之际
稿源: 宁波日报  | 2006-12-11 09:15:08

  东钱湖

  引子

  中国宁波网讯 东海之滨,绵延的高标准海塘护卫着广阔的田野和城市;青山绿水间,巍然耸立的水库大坝拔地而起;山村海岛,新修的管道把涓涓清泉送到农户家中;城乡之间,波碧岸绿的清水河道静静流淌……江南水乡正成为畅享亲水和谐的美丽家园。正由于我市在防洪、供水和水环境三大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日趋完善,日前被省政府授予全省水利工作最高奖———“大禹杯”金奖。

  (一)构筑生命的“屏障”

  去年,在短短50天内,先后有“海棠”、“麦莎”、“泰利”、“卡努”等数个台风、热带风暴影响我市。其中,“卡努”就在紧邻的台州登陆,其强度之大、范围之广为历年来少有。然而,全市却未出现一起因水利工程出险而导致人员伤亡的事件。防洪减灾工程体系经受住了考验。

  我市濒临东海,全市海岸线总长达1500余公里,境内河流众多,平原河网密布,山溪源短流急。由于海岸和河口处于东海强潮区,经常遭台风暴潮危害。作为沿海较发达地区,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过程中,如何保障城市在水灾风灾中的安全和发展?

  1997年11号台风以后,宁波市开始大规模开展防洪工程建设,着眼于水利工程的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防台抗灾效益。近几年,年平均投入达到20亿元以上,最近三年更是超过了30亿元,“十五”期间,突破了100亿元。

  目前,宁波已经建成440多公里的标准海塘,新建、改建新水闸376座。宁波沿海重要地段海塘已具备50年一遇以上防台(潮)能力,这些海塘、水闸成功防御了“桑美”、“杰拉华”、“云娜”、“卡努”等台风的侵袭,到“卡努”台风前,已累计发挥减灾效益50亿元。更重要的是,标准海塘的建成使宁波对台风的防御重心从过去的防海潮向现在的防小流域洪灾、防地质灾害方面转变提供了基础。

  水库是防洪减灾的利器。目前,宁波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406座,其中大型水库5座、中型水库22座,总库容达16亿立方米。有资料显示,宁波已建成的27座大中型水库在去年台风期间共拦蓄洪水超过4.7亿立方米,有效地保证了下游安全。在“卡努”台风肆虐期间,白溪水库拦洪6000万立方米,横山水库也全部拦住了上游所有的2900万立方米来水。另外,这几年我市已有1000多座水库、山塘完成了除险加固工作,使全市小(2)型以上水库全部达到了国家防洪标准。

  从高处俯瞰宁波城区沿江绿地,可以看到绿地上有不少居民漫步其间,在秀丽宜人的滨水风光之中放松心情。但可能有些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些给市民们提供了休闲娱乐好去处的沿江绿地,同时还担负着城市防洪的重要职能。2000年下半年,宁波市正式启动了“三江六岸”防洪整治工程,并列为为民办实事的首要工程。工程将建设标准堤防144公里,其中市区堤防标准达到百年一遇,县级城镇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目前各地工程已接近尾声,优良率达到90%以上。

  去年台风来临之际,在防洪工程已经完工的沿江地带,没有出现进水现象,受城防工程保护的城镇几乎没有发生洪涝灾害,沿江居民和企业没有受到洪涝的“骚扰”。

  “看不见的堤防,靠得牢的城防”。当人们徜徉在“三江六岸”的时候,很快会融入到水清岸绿、风景秀美的环境中。各地把城防工程和城市改造、道路交通、园林绿化结合起来,光在“三江六岸”中心城区段,近年来就有一副地块、槐树路、滨江大道、灵桥路等沿江绿地先后建成,据统计,各地在城防工程建设中,已增加绿化总面积已达100公顷左右。另外,城防工程建设也使沿江大量位于低洼地段的破旧住房被拆迁,不少居民不仅告别了经常受淹的历史,而且还率先享受到“开门见青翠”的美好环境。

  (二)清流润万家

  我市水资源并不富裕,且南部山区较多,经济发达的中部和北部较少。如果遇上干旱年,水资源仍将出现一定程度的短缺。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市城乡生活和工业用水年增长率在8%和6%左右。根据规划,到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全市总人口将达到730万,预计当年需水量将达到30亿立方米左右。

  水从何来?我市充分进行内部挖潜,实施兴建周公宅、鄞州溪下、宁海西溪、象山上张、余姚双溪口等“一大四中”水源工程和宁海力洋水库加固扩建工程,工程概算投资为24.3亿元,水库总库容2.97亿立方米,工程建成后年供水量可达2.3亿立方米。到目前已累计完成投入18亿元。与此同时,宁波积极实施新昌钦寸水库引水工程、上虞汤浦水库引水工程、曹娥江干流引水工程、白溪水库引水工程等境外引水和跨流域调水工程。工程计划投入资金超过30亿元,建成后可为宁波市增加境外引水量6.65亿立方米/年。目前,工程进展顺利,其中白溪水库至宁波市区引水工程已经建成通水,可日供水50万吨。

  除了上述措施,专家们还建议优化水源配置。同时,强调从单纯的开源逐步向开源、节水、治污并举发展,控制高耗水企业,大力推广节水型工业生产技术。另外,加快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强化水环境的检测治理,有效改变水质性缺水的状况。

  早在几年前,我市居民用水已经不成问题,但仍有不少农民的生活用水还存在着不少困难。2004年,我市决定开展百万农民饮用水工程,明确提出到2007年,重点解决现有13.4万饮用水困难农民和90.4万水量达不到定额标准农民的饮水问题,同步改善饮用水水质;到2010年,使全市95%以上农民饮用水水质达到国家农村饮用水标准;到2015年,使全市农民饮用水水平与城市居民用水同步,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市水利局是工程建设的责任单位,负责工程建设的综合协调和非城市大网覆盖区工程的建设管理工作。

  我市农民饮用水工程面广量大,在总体上遵循以集中连片供水为主、小型水厂(站)为辅,水厂、管网建设与水源建设统筹兼顾,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并重的原则。凡是城市供水管网能覆盖到的地区,都通过管网延伸来解决农民饮用水问题,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同网同质;在规模较大的丘陵、海岛地区,打破了镇、村的行政区域界限,统一调配供水水源,合理布局供水网络,发挥规模效益。在偏远山区及小岛,按照“大岛建、小岛迁”等办法,异地解决饮水问题;对部分在短期内无法迁移、居住人口又集中的村落,则以解决水源问题为重点,建成一批小型的独立供水站,配套净水和消毒设施。

  2005年至2007年,我市财政每年将安排专项资金2000万元,重点用于对山区、半山区、海岛和经济相对落后的镇村建设相对集中连片或独立供水工程的扶持,各县(市、区)政府按规定比例安排专项资金。到目前为止,全市已经改善了123.47万人饮水状况,解决了12.97万人的饮水困难,投资已达9.33亿元,受益村达到900个,提前一年完成建设任务。

  (三)“千里清水”穿行城乡

  一条清澈的小河川流而过,几只白色的水鸟在河面上优雅地飞翔,河道两边的绿树和绿地一起向下游延伸而去……这样美丽的水景如今在我市各地随处可见。

  河道既是江南水乡独特的风景线,也是饮用、灌溉、排涝、航运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生命线。宁波共有大小河道3200余条,总长度13000余公里,河道在甬城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拥有一个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环境,成为了宁波百姓的迫切愿望。

  2003年,宁波市全面启动了“千里清水河道”建设,做出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然选择。由宁波市水利局牵头的“千里清水河道”建设,列入了政府实事工程,计划到2007年,通过疏浚、护岸、绿化和保洁等途径,完成1000公里的平原河道整治,在市区和慈溪、余姚初步形成河畅、岸绿、景美的河网框架,宁海、奉化、象山的骨干河网整治基本完成,最终实现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需要相协调的平原河网体系,城区河网水面率达到5%以上,农村河网水面率达到8%以上。

  我市的河道整治理念从生态、经济人文、社会效应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等多方面来考虑:既要恢复自然河道的功能,又要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采取了“回归自然”与“以人为本”相结合的河道治理思路。提出通过生态护岸、景观绿化、截污治污等措施,达到安全、资源、环境的有机结合。

  慈溪西部地区的陆中湾河道,整治后全长11.7公里,两岸设置了宽22米的带状绿化,其中1.7公里建成了宽50米的水土保持景观休闲区,总投资达9922万元,是一条两岸全程植绿,并集引洪排涝、蓄水抗旱和健身休闲于一体的生态景观河道,被省水利厅列为全省优秀样板河道。镇海、象山等地在河道整治中也跳出堤岸硬化、河道裁弯取直等简单方法,进行生态护岸、景观绿化,按照城市景观河道、城市亲水河道、城郊清水河道和农村标准河道等功能进行分类综合整治。余姚市最良江整治工程结合城区休闲广场建设,已不是单纯的水利工程,赋予了更多绿色环保建设的内涵,成为了城市的新亮点。

  按照治理目标,宁波市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河道整治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完成1001公里公里,完成投资21.2亿元,其中今年前10个月就完成了280公里。

  水环境保护重在长效。目前,各县(市、区)基本上都落实了河道保洁责任,加强了考核监督。大部分地区扩大保洁责任制范围,把突击保洁转化为日常保洁。同时,进一步完善管理方式,引入市场机制,通过招标投标选择专业承包队伍,使河道保洁工作成为河道治理后的有力保障。

  严格执法也是维护河道健康的重要手段。为此,我市从严开展涉河工程审批工作,加大巡查执法力度,使一部分涉河违法案件得到及时查处和纠违,同时,还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为我市加快河道治理,实施千里清水河道工程提供了法律后盾。

【编辑:胡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