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于丹:点燃甬城冬天里“《论语》之火”
稿源: 宁波日报  | 2006-12-11 09:15:07

  于丹受到甬城读者的“热捧”。(周建平摄)

  中国宁波网讯 昨天,因在央视百家讲坛连讲七天《论语》而红遍大江南北的于丹来到甬城,在新华书店签售她的新著《于丹<论语>心得》,她的到来在甬城掀起了一股“于丹热”、“论语热”。

  两路书迷追捧

  用“火爆”两字已经不足以形容甬城书迷对于丹的“热爱”。在新华书店,书迷们形成两路人马对于丹展开“围攻”。

  一路是小部分书友会的读者,他们有幸进入小会议室,与于丹面对面。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批幸运读者提早一个小时就到了会场,其中有8岁的孩子,也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但他们的共同标志是:每人手里都捧着数本《心得》。

  到了读者提问的时间,宁波的读者们从“小人、女子”、“中庸之道”的解释,一直问到于丹个人对先贤的感觉,个别提问时间过长的读者甚至被心急的其他读者“哄”下了台。有位青年自称准备了10个问题,结果只有机会提一个。

  而在场外,另一路书迷则早早排起了长长的队伍等待于丹的签名,近200米长的队伍不但挤满了新华书店,“尾巴”一直延伸到店外的国医街。在签名过程中,现场几度出现“险情”,热心的读者都希望能与于丹攀谈上几句,这引起了后面读者的不满,现场多次出现推挤现象。

  “《论语》热”不是炒作的结果

  甬城读者的热情感动了于丹,于丹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很高兴看到宁波是个有着这样好的人文传统的城市。”于丹表示:在央视讲了七天《论语》,当时也没想到会这样热。她认为,《论语》热并不是央视炒作的结果,而是中国人价值的必然回归。

  于丹说:“我认为国学的回归与二十一世纪价值多元选择有很大关系,此前我们面临社会转型期,面临商业时代的冲击,从房子、事业、子女都是可用价值来衡量的,以至于内心产生很大迷惑。每个人都在内心深处考虑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是谁,什么是人生中最想要的,最想追求的是什么。许多人听我的《论语》,不是冲着我,也不是冲着《论语》而来,而是对自己生活的重新定位。”

  于丹并不否认媒体对公众有放大效应,容易捧热“名人”,但她认为在央视讲坛开讲也不简单,开讲者不但要“会讲话”,而且要有鲜明个性和人格魅力。看电视不同于研究,大众是边做家务,边磕瓜子,甚至边打孩子看电视的,开讲者不能一两句话就抓住人心就是失败。

  崇拜孔子更“爱”庄子

  面对现场甬城读者的狂热,于丹很感动,但她对记者表示,她更希望经典带给人的是“温暖”而不是“狂热”。于丹说:“先贤的经典感悟着每一个中国人的人生,他们的思想并不火热,更不狂热,因为狂热并不能持久,狂热过后往往就是冷漠,而温暖却能伴随人的一生。”

  于丹笑着说,自己在研究过程中常常忽视自己“女性”的角色,“我看中国的文人墨客时有女性的视角、色彩,但从不带女性色彩看孔子和庄子。庄子让我们接近神仙的翅膀,而孔子给我们在世间任重道远的责任;孔子给我们土地,庄子给我们天空;孔子给我们行动力,庄子给我们思想力。”不过于丹透露,她个人更喜欢庄子,因为庄子是大智之人,在沉重的当代人生活中,庄子思想在个人生命建设中有着更大的作用,所以今后有机会她也会讲一讲庄子。

  于丹并不认为自己对《论语》的解释是把《论语》低俗化了,她激动地说:“《论语》本来就不是高高在上的,现在中国人与《论语》的断层是不正常的,解释经典并不一定就是讲大道理,要吓唬人。我最大的希望是15岁的孩子都能理解、喜欢《论语》。我相信,总有一天,中国的中小学生会来读《论语》,因为我们真正的根就在这里。”

【编辑:胡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