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 (记者朱宇)企业上项目、搞技改,以往的思路往往是先想办法征地,但是来自市经委的一份统计却让我们看到,宁波工业正在寻求一种土地制约下的新型增长模式———今年1月至11月,全市批下了1500多个零土地技改项目,占所有5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总数的7成以上。
在余姚低塘街道,有一家叫利顺达的电子产品生产企业,今年他们拆除了三幢旧厂房,在原址上盖起一幢九层高楼,这个大楼总面积达到1.12万平方米,堪称目前余姚最高的生产厂房。“原来的厂房只够我们做三分之一的订单,现在我们扩大生产场地,引进了生产线,不但可以放手接订单,还准备把意大利客户的研发中心也引到这里来。”公司负责人对记者说。
在余姚,这种做法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鼓励和支持,当地政府还专门出台政策,鼓励企业盘活存量土地和闲置厂房,引导企业建造多层标准厂房。一年多来,余姚盘活了3000多亩存量土地,35万平方米闲置厂房得到了重新利用,新建了标准厂房150万平方米,政府为此兑现了1000多万元财政补助资金。
“我们按照去年初出台的‘1+7文件’,对工业项目进行了分类,禁止类项目坚决不供地,限制类项目严格控制供地,有限的土地资源优先保证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的项目。”市经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有了这项政策作杠杆,企业以后技术改造对土地的依赖就会越来越小。
土地供应的闸门关小了,但却不能关死,在鼓励已有企业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另一种形式的集约发展越来越受到了各地的重视。在模具之乡宁海,政府部门和供销社合作,为中小企业建起了一个专业“孵化器”———宁海模具城,通过标准厂房出租、检测设施共享、产业链配套,模具城吸纳了254家中小企业。今年模具城三期工程也动工建设,计划新增标准厂房2万平方米,可以为110家模具企业提供生产经营用地。
“这种做法我们正在全市大力推广。它的意义不只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对企业来说,更是减少了创业风险,降低了投资成本,至少原来用于购地的钱可以省下来,进行技术改造或购置设备,以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市经委中小企业处一位负责人说。
据统计,至今年11月底,全市经认定的中小企业创业服务平台已经达到18个,这些中小企业“孵化器”一年来新增标准厂房39.87万平方米,累计为2300多家中小企业提供了生产经营场地,而这些企业基本上没有能力在“孵化器”外单独申请到用地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