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 (记者诸新民)在甬独居4个月、拒绝与父母见面的北京女大学生小李,在众多热心人的帮助下,前天终于跟随父母飞回了北京。尽管这一事件现在已暂告一段落,但是小李留给记者,尤其是留给众多当父母的一大串疑问却始终挥之不去:“现在一些孩子长大后,为什么反而与父母越走越远,不愿与父母沟通?难道这仅仅是所谓的‘代沟’吗?出现这些问题,作为父母和儿女,应该怎样去化解?”
倾注全部心血却换来漠视
连续几天的采访,有一个问题不时地萦绕在记者心头:李先生对女儿几乎倾注了全部心血,为了攒钱供女儿上学,他平时连一个油饼都舍不得吃;为了让女儿上一所好的学校,不论刮风下雨,他每天都踩着三轮车绕大半个北京城去接送;为了满足女儿去马来西亚留学的心愿,他把积攒了大半辈子的钱全部拿去办留学手续,自己却守在一间10多平方米的陋室里,也不肯让妻子动一分钱去买单位分的福利房。可谁能料到,他满腔热血换来的却是小李的漠视,甚至对他近乎残忍的排斥,还把他赶出家门,李先生最后不得不含着泪水去外面租住。这也许正应了一句古训:“物极必反”!李先生用极端的溺爱,换来的却是另一种极端的“报应”。
父母和子女疏远现象渐多
如果说,小李的行为仅仅是一个精神障碍患者过激的病态反应,我们倒也可以理解,可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却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如今,越来越多的孩子长大后就逐渐与父母疏远了,遇到心事或烦恼也不肯与父母交流。
这几天,不断有学生家长给记者打电话或发短信,反映他们和李先生一样,与孩子之间有很深的隔阂。其中一位母亲说,她的孩子才上初中,就对大人不理不睬。
也有不少在校大学生直言不讳地说,他们也有着与小李一样的烦恼,不愿也不敢多与父母交流。一名在杭州上大学的陈同学说,他进入大学后,明显感到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大了很多,父母越是关心,他就越是紧张,越是痛苦,渐渐地产生了逆反心理。本报专线恭候你的来电
读者朋友,如果你也有着与小李或者她父母一样的烦恼,如果你和父母或者子女之间有过从隔阂到化解的成功经验,如果你对子女教育、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有独到的见解,都不妨一一告诉我们,让大家一起分担你的忧愁,分享你的快乐。今天上午8:30~11:00,本报专线87682437恭候你的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