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捻河泥现场。(李岩宏傅红兵摄)
中国宁波网讯 (曹爱方傅红兵)上年纪的老人可能记得,以前宁波有个冬季捻河泥的习俗。前天下午,笔者在江东太古城小区的北柳河看到了这一在宁波绝迹20多年的生态清淤方式。
河泥肥田效果很好,有着“百担河泥一担米”的说法。到了冬天,农活闲了下来,水乡农村就有了捻河泥积肥的传统做法。上世纪80年代,这一做法已在宁波绝迹。江东城管局在探索内河清淤时发现,用挖泥船清淤对河床的整体环境破坏较大,不利于水体的生态修复;而采用传统的捻河泥方式,不仅可以肥田,还可以同时保持河道水体的生态平衡。
前天下午2时前后,在北柳河,江东环境卫生管理中心聘用的农民工正在北柳河上进行捻河泥作业,河面上停着3只木船,每只船上有两人在捻河泥。他们手里各拿着一个捻夹,双手各撑一根竹竿,将捻夹插到水底使劲左右活动,就把淤泥捻进夹中拖上船来。上船后的淤泥再经网格状栅栏“过滤”,清除碎玻璃块、塑料袋等较大的杂物。据介绍,淤泥捻满一船后,通过吸泥泵打到运输船上,再经内河水网运到山边,作为竹林、山林等的肥料。
捻河泥的捻夹以两根竹竿作支撑,下端是一个用包装带和铁皮制成的如簸箕般大小的夹子。据了解,以前的捻夹是用竹子编织而成,尺寸大小、洞孔疏密、轻重都很有讲究。说起这个失传多年的捻夹,江东环卫服务中心的张林德师傅告诉笔者,他们在鄞州区横溪镇找到了一位80多岁的老篾匠,向他讨教了捻夹的制作尺寸和方法,再用包装带取代竹条确保捻夹牢固耐用。今年8月,经过改良的捻夹重新面世。
据江东城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长580米的北柳河,其底下淤泥薄的地方有20厘米至30厘米,厚的地方有100厘米左右。用捻河泥的方式清淤,每个工人一天可以捻出一船淤泥,3只船6个人同时作业约需半个月,可将河底淤泥基本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