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 区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我区不断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围绕失业职工和被征地人员这两大群体,相关部门积极开展就业帮扶工作,努力开发就业岗位,逐步形成了企业自主用人、劳动者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绝大多数劳动者得到不同形式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
-耕耘篇
就业帮扶渠道多种多样
【亮点】
构筑、完善区和乡镇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平台的劳动力市场网络,各级各类社会办职业介绍机构发展到28家,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解决就业问题成为现实。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拓展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领域的就业渠道,积极发展容量较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发挥它们吸纳就业的独特作用。几年来共开发就业岗位73449个,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8%。近4万名失业人员和被征地人员通过免费技术培训找到了新的工作岗位。
【个案】
从去年8月起,集士港镇联合该镇社区学校推出了服装培训活动,提高当地被征地农民的生存技能,受到当地百姓的普遍欢迎。截至目前,该镇有200多名被征地农民获得了相关职业技术证书。
有技术才有新盼头。近百名被征地人员在该镇就业洽谈会上与20多家企业达成就业意向,当上了缝纫工、烫工、平车工、拷边工、裁剪工等,而部分有创业意识的则开起了裁缝店自谋职业。他们的收入基本达到1000元以上,完全走出了当初被征地时的困境。
【解读】
针对失业职工这一群体,我区在2003年实施失业职工再就业时,结合当时实际,制定了有别于宁波市的积极再就业扶持政策,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今年,我区就业体制和市里接轨。针对新政策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我区积极开展调研,反复与市有关部门协调,就小额贷款贴息基金关系理顺问题制定了有效的过渡政策。
针对被征地人员这一群体,为进一步提高被征地人员就业扶持政策的实效性,在充分听取各界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今年7月,我区对这一政策做了适当完善:通过鼓励企业吸纳一批、征地企业消化一批、发展商贸容纳一批、公益性岗位招收一批、就业培训促进一批、灵活就业解决一批、自主创新鼓励一批、结对帮困援助一批等“八个一批”政策,鼓励、促进被征地人员再就业。该政策实施至今,有近8万名被征地人员享受到了各项优惠政策,政府投入总额达到6000万元。
-分享篇
充分就业增收效果明显
【亮点】
目前,全区从业人员有56.53万人,其中民营经济成为提供就业机会的主体,从业人员达到40.39万人,其间共转移农村劳动力近13万人。
几年来,区劳动力市场共举办供需洽谈会422期,其中专场47期,共提供就业岗位162921个,进场求职人数达到190628人次之多。
被征地人员就业扶持政策落实以来,我区劳动年龄段被征地人员就业率从以往的70%上升到89%左右。其中,“4050”大龄人员的就业率随扶持政策的实施急剧上升,从社保补贴的申报情况分析,受益率为66.4%。
通过发放用工补助、减免税费、小额贷款贴息、免费职业培训等扶持政策,积极鼓励企业招用失业职工和被征地人员,鼓励失业职工和被征地人员自主创新、自谋职业。几年来我区共办理被征地人员费用减免1061家,贷款贴息6189家,涉及困难失业职工22044人。
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推动了农民收入的增加。2003年底农民人均收入为6960元,2004年为7781元,2005年底达到8400元,年均增幅明显。
【个案】
虞立民是洞桥镇上凌村村民,2002年以前,他一直靠田吃田,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一年收入仅够维持温饱。2002年,因我区明州工业园区开发需要,他的土地被征用。他不等不靠,依靠被征地人员扶持政策,创建了鄞州兴园竹木环保制品厂,自己当起了小老板。预计今年底,企业的年产值将达到80万元。他在自己走上致富道路的同时,还解决了左邻右舍像他一样被征地人员的就业问题,起到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
【解读】
被征地人员总体就业能力较低,为了鼓励他们树立就业信心,我区积极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区委、区政府已连续两年开展了被征地人员“就业贡献奖”的评选,奖励额度高达200万元;每年有5个镇乡(街道)和10家企业作为典型予以表彰,越来越多的镇乡(街道)、企业更加重视就业工作。
此外,我区还开展了创业性的“小老板”培训。适应不同层次的岗位需求,几年来免费培训失业人员8397名、被征地人员30170名。这有力促进了就业工作的开展,实现了个人与政府在就业工作中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