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突发·现场
农民“老龄化”现象突出 十年后谁来种田
稿源: 宁波日报  | 2006-12-28 07:03:56

  这几天,慈溪庵东镇振东村蔬菜代收店不断有菜农前来投售蔬菜,他们几乎都是清一色的中老年人,年纪最大的已经有70多岁了。他们说,这里民营经济比较发达,年轻人很少有愿意种田的。“再过10年,我们大多数人都干不动了,不知到时候谁来种田。”

  这种现象在各地普遍存在,山区、海岛尤甚。像北仑的梅山岛,从事一产的纯农户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数据显示,目前我市从事一产的人口还有75万人,并且每年以7万人左右的速度向二三产业转移,而这些转移出去的劳动力绝大多数是有文化和技能的青壮年。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必然趋势,它对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村城乡统筹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我市“十一五”规划里也明确提出,到2010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要下降到15%以下。但农民再转移,田还得有人种,全市纯农户老龄化使他们增收变得举步维艰,我们似乎面临着两难选择。

  前不久,省农业厅对11个县(市)的526户纯农户进行了调查。农户们认为,眼下要增收离不开产业结构调整、降低农业税费和农业行情看好。但更重要的还得靠规模经营。经营面积越多,规模经济效益越明显。小打小闹,即使多方条件利好,农民增收也难迈上新台阶。据调查,我市经营面积10亩以下的纯农户的人均收入低于全市农民收入平均水平;如果在20亩以上,则远远超过平均水平。在慈溪,目前已经涌现了115家由家庭独资方式注册和经营的农场,面积全部在100亩以上,成为众多农业加工贸易企业长期固定的原料基地,每年能赚7000万元。

  专家为此建议,当前政府部门要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土地流转工作,引导他们做好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文章。对现有的种养大户,应鼓励和支持他们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向建立家庭农场、农业企业方向发展;种养小户中的适龄人员,应当鼓励和支持他们向种养大户发展;种养小户中的高龄农民,则鼓励他们流转出承包的土地,以此换取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实行“以土地换社保”,让他们领取养老金、安度晚年,将他们从农业生产领域中分离出去。这样,将使留在农村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发展成为具有现代意义的“职业农民”。

  专家认为,现阶段要创新农业发展模式,提高劳动密集型农业产业的技术、资本含量,做大做强特色种养业、精深加工业和农业服务业;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积极推进品牌战略;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10年后,还在种田的农民应该是这样的:他们掌握了先进的耕作技术和经营管理技术,拥有较强的市场经营能力,善于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能适应和推动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专家说,这样的农民需要现在就开始培养。本报记者罗涟浩

【编辑:赖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