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大爱,让宁波的“傻姑娘”如此美丽
稿源: 宁波晚报  | 2007-01-07 14:32:45

  学生们抱着孙连芳的女儿和孙连芳(后排左二)在一起,他们亲如一家人。

  中国宁波网讯 一个地地道道的宁波姑娘,放弃相对优越的条件毅然选择来到贵州镇远贫困山区支教。支教一年结束后,本可以回到家乡发展的她一次又一次克服种种困难和阻扰回到山区,并在当地落了户,安了家。她说,因为割舍不下山区那些贫困的孩子。她的事迹因为日前当选贵州省十大杰出青年而为宁波读者所知。“傻姑娘”孙连芳的选择让众多人感到不可理解,也引起了众多人的深思。

  孙连芳:每次记得父母生日生孩子也没告诉家人

  本报讯1977年出生的孙连芳是家中最小孩子,父母疼爱有加。她说她一直觉得愧对老家年迈的父母,父母非常希望她能够回到宁波,可以经常回家看看。可是,她连老人这样的愿望都无法满足。

  孙连芳的大姐孙水红说,连芳一直对父母很孝顺。周末一回到家,总是帮着父母干家务。父母的生日,她每年都会记得。即便现在贵州,父母生日的前一天,她总会打电话给孙水红,让她回家一趟,给父母过生日。孙水红记得她出嫁的前一天,小妹写给她一封信,让她有空常回家看看。

  尽管远在贵州,孙连芳每个星期总会打电话给父母,问问家里的情况。父母问她过得怎么样,她总说很好。她吃苦受累,从来不告诉家里。怕爸妈担心,孙连芳连怀孕都没告诉家人。生下女儿的第三天,她发了个短信给大姐,说:“生了个女儿,5斤6两,母子平安。”家里这才知道。

  当记者给孙连芳看她大姐在记者临出发前给记者发来的短信:“因为记者的多次联系,父亲的态度已经开始转变,并慢慢接受了她并理解了她的选择。我会尽可能带父母去镇远看望小妹的。”看到这些,坚强的孙连芳忍不住流下了泪水。她说,这个春节,她一定带上丈夫和女儿回家看看父母。

  孙妈妈:她在贵州做得不错只要她好就行了

  本报讯“儿行千里母担忧”,因为想念女儿,孙妈妈经常一个人偷偷地抹眼泪。而且,贵州条件这么艰苦,她和她爸爸希望女儿能回到宁波的希望从没停止过。

  前天晚上,记者打电话给孙妈妈,告诉她,宁波高专的领导、老师知道自己的学生孙连芳的优秀事迹后,纷纷打电话给孙连芳,向她表示祝贺。学校还号召全体学生向孙连芳学习。同时,学校还准备跟孙连芳现在任教的学校结对,资助孙连芳的学生。听了记者的话,电话那头传来孙妈妈开心的笑声。

  “家里曾想方设法让孙连芳回来,但是,她的心在贵州。即便她迫于我们的压力回宁波来,她也不会开心。现在,她已经在那边安家。而且,她在贵州做得也不错。做父母的,只要她好就行。”孙妈妈心平气和地说。

  前天中午,本报记者专赴贵州采访孙连芳,原想邀请她父母一同前往,但他们委婉地谢绝了。“爸妈其实很想去贵州的,但他们不想麻烦你们。”孙水红说,“既然小妹有这样的愿望,我会安排时间,带父母去贵州看看。”(记者叶海英)

  支教贵州的决定,她两小时作出长留贵州的决定,她考虑了整整三天

  昨日,记者和团市委、市志愿者协会有关负责人在黔东南州镇远县第四中学孙连芳任教的地方找到了她,他们向孙连芳所在的学校赠送了电脑等学习用品,并向孙连芳送上了慰问金,带去家乡人民的问候。这是一位热情开朗的宁波姑娘,除了用宁波话和家乡人打招呼外,她还用一口流利的镇远话招呼着当地与我们同往的人,显然,她已经融入这片土地,俨然一个地道的“当地人”。

  孙连芳一直有个梦想,就是能够成为一名教师,因为她“从小就喜欢孩子,对孩子有特殊感情”。1999年大学毕业的时候,孙连芳就报名参加宁波团市委向社会招募的赴贵州支教志愿者团。但是,第一批志愿者服务名单中并没有她。

  她在宁波的一家外资企业做会计已有一段时间,忽然有一天下午3点,她接到一个电话,询问是否愿意到贵州支教。后来才知道是有个志愿者临时不去了,才联系上她来补缺的。她很开心,第一时间和父母商量。和很多普通的父母亲一样,孙连芳的父母觉得虽然宁波收入高一些,但是到西部锻炼回来可以找到一个更好的工作,所以父母很快答应了她的选择。她两小时作出决定,当天下午5点钟就答应了下来。第二天,她就到单位办理了辞职,然后准备好行囊。第三天,她就从宁波出发赶赴贵州镇远。

  2004年7月,家里给她在宁波找好了她最爱的老师工作,并让她大姐孙水红专程赴贵州带她回来,当时她的内心不是没有挣扎过,考虑了整整三天,孙连芳回复校长和家人说:我还是留下来,我想为贫困生做点事情。

  当地的菜难以下咽,她常用菜蘸着醋吃同事们笑称她是“爱吃醋的姑娘”

  虽然一路走来,路越来越颠簸难走,特别是从镇远县到她支教的金堡乡,20多公里的山路车子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到。但是,一到学校,热情的乡亲们把学校里的欢迎仪式搞得特别隆重,她完全忘记了旅途的疲劳。

  看着眼前的这些,她甚至觉得比她脑海中关于贫穷和落后的景象要好得多。“至少有饭吃,有房住,挺好的。”开朗的孙连芳轻描淡写地叙述当时的情景。因为学校设施简陋,条件艰苦,孙连芳的寝室是仅有10平方米的木板房,冬天还透光通风,除了一床一灯外,什么也没有。金堡乡中学当时没有食堂,当地村民也没有习惯卖菜。孙连芳需自己到村民家中买来菜,烧柴禾煮饭。有时候在外面吃,因为吃不习惯当地菜的辣味,难以下咽,也只好用菜蘸着醋吃,同事们经常打趣地称她“爱吃醋的姑娘”。而她也只是一笑了之,似乎不觉得困难。而后来记者从当地人口中得知,这个在孙连芳认为比想象中好多了的金堡乡其实是镇远最贫困的乡镇之一,镇远城里人还曾流传这样一句话:这里太贫困了,只有辣椒和大米。

  乡亲拿出过年才舍得吃的熏肉款待她

  她说如果不来这里,难以体会这份真情 支教的时候收入不到500元,但她总是拿出钱来给孩子们买吃的,穿的,关心他们,就像个知心大姐姐一样照顾贫困学生。金堡中学的李福林老师说:孙连芳老师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还特别注意从生活和思想上关心自己的学生。对困难的学生,她常5元10元的送钱给他们,还不让别人知道,见哪位同学的衣穿得单薄,她就找衣给他们穿,留他们吃饭,哪位同学有点异常,她就要用手摸摸这学生的额头,若是生病了,她就马上找药给他们吃或送他们去医院。

  而乡亲们对他们的孙老师更是百般热情。有一次,她到金堡乡老城村一位叫李艳的学生家中家访,家长拿出新米和熏肉,热情地招呼她吃饭。要知道,在苗寨,乡亲们是到过节时才舍得吃这些东西。熏肉都是乡亲家自己熏的,看上去很黑。因为担心孙老师觉得不干净,他们拿出洗衣粉把肉洗了一遍又一遍。看到这一幕,孙老师既感慨又感动。毕竟,淳朴的乡亲们不知道究竟怎样清洁才能更卫生。饭桌上,乡亲们热情的招呼让她又一次完全忘记了洗衣粉洗肉这一幕,只是觉得吃得特别香。“这里的人特别热情,”孙连芳说,这可能是她留下来最大的理由。她说,如果不来到苗疆地区,在城市的钢筋水泥里,她恐怕永远也无法体会到这些。(记者魏萍文/摄)

  孙姐姐:贵州之行让我理解了妹妹的选择

  本报讯在孙连芳的大姐孙水红眼中,孙连芳从小就非常乖巧听话,很得父母的心。惟独去贵州这事,任凭家人怎么劝说,孙连芳却不回头,任是十头牛也拉不回来。父母伤心之余,更是想不明白:“她为什么要留在贵州,是什么让她如此割舍不下,是什么比家人还重要?”

  2004年,父母再一次托人帮孙连芳在宁波找了份工作,这一次是她喜欢的教师岗位。父亲天天打电话催促孙连芳办理调动手续,但是孙连芳只是口头答应,行动一点也没有。眼看离学校报到的日子越来越近,父母急了,于是,让大女儿孙水红去贵州一趟,给孙连芳办一下调动手续,并把她带回来。

  2004年7月,孙水红来到贵州。

  走进贵州,孙水红被眼前的情景震住了:山区的学校破旧不堪,交通极为不便,做个家访得翻山越岭十几里。然而,更让她震惊的是:贵州人民非常朴实、热情,每个人见到她小妹孙连芳都特别亲,特别是那些学生,更是视孙连芳如亲人。而说起孙连芳,他们一个个都赞不绝口。

  “在贵州这几日,我走访了小妹任教过的两所学校,还特意去拜访了小妹现在任教学校的校长。校长对小妹评价很高。他对我说,如果孙连芳要回去,我们会祝福她。只是她现在是初三毕业班的英语老师,她一走,学校去哪找老师替她?贵州师资力量本来就很缺。小妹在一旁不吭声,我心里明白,她是铁定了心留在贵州了。”

  孙水红对记者说,贵州之行让我理解了妹妹的选择:“那里的人,特别是孩子们对她的感情很深,孩子们需要她。对孩子们的爱,让她最终选择离开家人,坚守在贵州。”(记者叶海英)

  大学老师:她选择留在贵州是情理中的事

  本报讯1996年至1999年,孙连芳曾在宁波高专(现宁波工程学院)经济管理系就读。学校领导、老师获悉孙连芳被评为“贵州十大青年”后,纷纷打电话祝贺她。

  经济管理系党总支副书记徐可明告诉记者,在他印象中,孙连芳是一个敢说敢做的人,要么不做,要做就会做得最好。孙连芳在学校里不仅学习用功,成绩好,而且能力很强,经常组织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她曾在班级里担任团支部书记,在系里担任团总支宣传委员,在学校里担任团委组织委员,一身担数职。她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党员之一。在她的带领下,许多同学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

  梁旭雯曾是孙连芳大三的班主任。她在报纸上看到孙连芳的事迹后,并没有觉得惊讶。在她印象里,孙连芳就是这样一个非常热心公益事业的人,支教后还继续留在贵州帮困助学,对孙连芳来说,这是一件情理之中的事。

  梁老师记得,孙连芳家里经济条件一般,但每次班级里组织捐款,她总会捐得很多。同学有什么困难,她总会热心地帮忙。每年假期,孙连芳都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她一直关心孩子的教育问题,经常利用节假日,去社区教孩子读书。(记者叶海英)

  学生们在简陋的地方打乒乓。

  孙连芳正在批改作业。

【编辑:吴冠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