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强村行动” 新农村建设的“宁波路径”
稿源: 宁波日报  | 2007-01-08 07:43:53

  江东区张隘社区是我市最早完成撤村建居改革的村之一,图为当年的老农在社区财务公开栏前,笑谈发展给他们带来的好处。(严龙摄)

  慈溪孙家境村筹资1300万元建起了占地13.5亩的横河模具城。目前已有80%的营业用房出租。(罗涟浩桑健波摄)

  中国宁波网讯:据宁波日报消息罗涟浩

  核心提示

  专家调查后得出结论,在我市,要较好地维持村级运作,解决村民基本福利,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一个村每年大约需要花费30万元;如果要达到全面小康示范村的建设标准,每个村的村政建设大概需要投入500万元至1000万元,我市如果要在2020年前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全市每年需要投入20亿元至30亿元。“钱从哪里来?”成为大多数基层干部最先提及的问题。于是,“强村行动”开始了……

  村级集体经济的历史使命

  记者调查:宁海胡陈乡车家村三面环溪,一面临胡陈港,绿树成荫,鸡犬相闻,犹如桃花源;这是一个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只有万余元;虽然从1995年开始,161户人家每年都自愿捐款五六万元支持村里的建设,但集体仍背上了39万元的外债……如今,村内的自来水管道因年久失修,一些村民眼看着又要过上挖井取水的日子;170亩集体山林想建成小水果基地,但前期建设资金缺少……

  专家述评:新农村建设究竟如何确立重点,如何选取突破口?

  重点的确立,源于对新农村建设主体的深入思考。政府主导,农民主体,这一点中央早就有言在先。但在现有条件下,农民还很难成为出资的主体,而仅仅依靠政府出资推动,局限很大,弊端也很多。必须在政府和农民之间培育新的力量,这就是村集体。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村级必须主要依靠自身发展经济、积累财力,搞好村政建设、拓展公共服务,努力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总之,没有强有力的村级集体经济这根“顶梁柱”,新农村建设就是句空话。

  然而,我市的村集体经济状况并不能使人满意。调查表明,目前全市3000多个村中,集体收入在10万元以下的村还占1/3左右。而且,我市村级集体收益少,集体无收益村在800个左右,有收益村中经营性收益在10万元以上的村仅有1000来个,与我市农村公共需求快速增长趋势很不相称。

  与此同时,村级集体支出项目却在不断增多,支出总量刚性增长。近年来,村庄道路、文化设施建设、农民养老、医疗保障、绿化保洁治安等逐步成为村级重要支出项目,村级社会福利和管理费用支出持续增长,其速度明显快于集体经济收入增长速度。去年,全市村级社会福利事业支出20多亿元,比2000年的5.3亿元增长近3倍,仅此一项就相当于剔除上级补助和征地补偿后的当年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另外,村级管理费用持续增长,已超过5亿元,而这个数字在2000年还只有3亿元,其中村干部报酬支出增加了一倍左右。

  各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均衡。据调查,去年全市村均集体收入(包括土地征用补偿收入和上级补助收入)约为150万元。其中象山、宁海、奉化三县(市)村均集体收入约60万元,这三县(市)辖内的经济薄弱村占到了全市的95%以上,而其他市(区)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则超过了400万元。

  另外,一些村集体经济管理还不够规范,民主理财和监督小组没有很好发挥职能作用,也或多或少影响了村级集体经济健康规范发展。

  根据规划,我市到2010年,将力争使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不包括征地补偿费和上级补助)达到25亿元(人均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00元),集体经济收入在10万元以下的村减少到500个以内,基本没有集体经济收入1万元以下的村。如何达到这个目标,是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

  艰难而执着的破冰之旅

  记者调查:这几年,慈溪龙山镇西门外村在公益事业上的资金投入少说有700万元,却没有一分债务。去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160万元,固定资产2000多万元,还有了1000多万元的积蓄。

  1995年开始,这个银行账户里没有一个子儿的村筹钱办起了节能灯厂、琉璃瓦厂,建成了高产田,后来又建起了停车场、外来人口公寓、小康住宅和众多店面房,现在又有了生态农业观光园……

  专家述评:与周边地区相比,我市经济一直较为发达,对村级集体经济的关注也较早。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市农村相继实施了村级集体企业转制,农村电管体制改革、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导致村办企业上缴利润、民营企业水电费差价、村提留等原有的主要收入来源基本断绝。部分村在城市化和旧村改造过程中,经营性资产被拆除,导致经营性收入减少。

  为此,早在2000年,市委、市政府就专题召开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座谈会,提出要转变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方式,开辟新的实现途径,探索运行管理的有效模式。为保证农村土地征用后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空间,2002年,我市出台了村发展留用地政策。2000年至2002年,全市实施“固本强基”工作,先后选派18000余名机关干部进驻农村,帮助落实了5000余个集体经济项目,解决发展资金近3亿元。近两年又下派7000多名农村工作指导员,落实资金1.7亿元。

  近年来,我市积极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施“百千工程”,逐步健全农村社区服务功能,加大了对农村公共服务财政支持力度。据统计,去年全市村级获得上级拨款收入超过8亿元。这些拨款主要用于村庄整治管护、社会综合治安、村道建设、薄弱村帮扶、村主要干部报酬、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等补助,约占村公共服务支出的30%。

  由于自然资源和区位条件不同,全市农村村级收入差异很大,相当部分的村集体收入不足以维持正常开支。为了帮助这些村摆脱困境,市委、市政府加大对贫薄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帮扶力度。从2000年以来,市财政共投入扶持资金2亿多元,各帮扶单位共投入结对帮扶资金6000多万元,集体经济薄弱村数量占总村数的比例从当年的36%降到20%以下。

  作为我市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大亮点,从今年3月份至今,全市已有2569家企业与1641个村结对,已到位资金5679万元,结对村达全市村总数的61.8%,其中余姚、宁海、鄞州所有村均已找到“亲家”,慈溪、奉化的部分乡镇也实现了全覆盖。原定全市三年完成千企结千村的目标已提前两年半完成。

  所有这些,告诉人们一个强烈的信息:“强村行动”纵然艰难,但始终不能阻止全社会参与的热情和信心。

  “强村行动”的路径选择

  记者调查:论地域位置,靠近大目洋的象山涂茨镇钱仓村算是比较偏僻的村,沾不到丝毫城市发展的光。但它的集体经济发展却令人叹服:村里把集体一部分土地和山林承包给3个大户,余下的发展种植特早茶、杨梅和淡水养殖,一下子增加了近40万元的年收入。

  紧接着,他们引进、新办针织和茶叶加工和造船企业,建起了菜市场和大量的街面房,每年收取固定的租金,去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百万元。如今,全村所有的老人每月都能领到村集体发放的养老金。

  专家述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一些集体经济发展路子被淘汰,但是新的发展领域、发展途径、发展方式层出不穷,只要肯动脑筋、肯花功夫,发展路子不是变少了,而是更多了。

  相对于社会企业,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市场竞争能力相对较弱,不宜进行高风险投资经营。但是,他们拥有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所有权和享用权。发展集体经济,就必须把这些优势牢牢抓在手里,不断获取资源增值红利。

  我市许多农村拥有丰富的山海资源,这些地方在继续搞好山林、海塘、“四荒”等农业资源集体统一发包经营管理的同时,还可利用水源、山林等优势资源,采取资源入股、使用权转让等方式,发展水库、小水电站、休闲观光旅游,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当前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这是发展集体经济难得的机遇。宁海天河景区内6个村以山林资本参股,每年可以得到7%的门票收入分成;余姚柿林村以丹山赤水自然风光入股,每年有10多万元的分成。这些做法值得各地借鉴。

  在土地控制日趋严格的情况下,一些村可以充分挖掘存积的闲置土地潜力,对空置的校舍、公用房、晒场、旧厂房等进行改造利用。有土地整理潜力的村,可以进行宅基地整理、农地改造升级、土地围垦等,以获取土地指标。余姚谢家路村通过对2240亩土地进行整理,创收多达1700万元,可以说是成功的典型。

  地处城市近郊和经济开发区域的村,可以集中利用用地指标,建造标准厂房、集贸市场、商铺、民工公寓等“家业”,采取出租方式,获得稳定长效的收入。对无土地开发整理空间的村,地方政府应帮助进行指标调剂,慈溪市为每个欠发达村在区位叫好的地块落实了2亩三产用地或4亩工业用地,如今村集体已经拥有厂房近40万平方米,三产用房近9000间,每年租金收入分别达到2300万余元和3900万余元。

  在个私块状经济比较发达或形成农业特色产业基地的村还可以提供仓储、信息中介、通用设备等有偿服务。手中有较多货币资产的村,可以通过市场化方式跨区域购买房产、土地、水源等产权或使用权,获取增值效益。余姚江南村依托当地水暖产业,发展水暖器材质量技术检测等集体服务产业,村里每年有100多万元的固定收入。

  众人齐撑的集体经济“大船”

  记者调查:北仑新碶街道在短短的五六年间使村级年可用资金达到了300多万元。集体的钱袋鼓了,账目却更清了:村财务的每一张发票上都戳有一个“镇安村监事会”的章,村里大到百万元的工程款,小到几毛钱的办公用品,在做账之前,一定要接受“监事会”的监督检查,所有项目决策,“监事会”都参与。每一个工程项目招标,都通过区招投标中心或者街道纪委、公证处等监督执行公正有序招标。每个月村里所有开支明细账,第一时间上墙公布。村里实行公务零接待,每年所有商务开支控制在3万元以内。

  专家述评:2000年以来,我市村级集体总收入摆脱了前五年徘徊在12亿元左右的困境,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0%左右。目前,全市村级集体总资产在250亿元以上,集体净资产200亿元左右,今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不包括土地征用补偿和上级补助)超过20亿元。如此庞大的集体资产又将如何实现有效管理呢?

  有效的运行和监督是村级集体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前几年,我市全面推行村务财务公开,如今已有60%的村实现了按月逐笔公布,大多数村实施了会计代理制和会计电算化。同时,财务预决算、开支审批、合同管理、重大工程招投标、村级公务零招待等一系列制度为集体资产加上了一道道“保险”。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已有271个村推行了村经济合作社的股份制改革,目前,一些村正在尝试股权的有序流动,逐步创造条件向现代企业转换。还有一些条件具备的村也在筹划土地股份制等集体资产经营管理的新模式,农村发展活力得到了进一步激发。而这,也将是村级集体经济制度变革的基本方向。

  当前,我市农村基层民主决策制度的框架已经基本建立,但要把这些制度落到实践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各地的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建设工程等项目必须实行民主决策,实现公开的招投标,对村民的建议和要求,要有客观公正的议题审核办法,以确保合理的民意能够进入决策程序。

  另外,村里各项管理费用是村干部和村民都十分敏感的问题,必须健全其定向限额制度。要深化完善财务公开、民主理财和会计代理制度,实行村级财务的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各地还要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的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建设。

  三年前,北仑小港街道朱田村把农村经济合作社改制成股份经济合作社,去年分红达到70多万元,图为股东蒉文仙高高兴兴地领到了红利。(罗涟浩李良仁摄)

  北仑下倪桥村去年投入400多万元建造标准厂房、农贸市场和店面房。该村负责人说,这些“家产”在10年内估计可增收1250余万元。(罗涟浩李良仁摄)

  扶持措施

  1、做活土地文章。市、县、镇三级将共同落实村级集体经济用地指标。全市农村推行村级发展留用地政策,在开发建设区域联片安排所辖各村集体经济发展用地,用于建设集体商业街区、小企业孵化区、民工居住区等规模化二、三产业项目。同时,积极探索农村建设用地流转,增强土地资源流通增值功能。

  2、加大财政支持。市、县、镇三级政府加大公共财政向村级延伸和覆盖的力度,支持农村道路水利建设、办公文化设施建设,实行村主要干部报酬县、镇、村三级统筹,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和管护,对农村保安、保洁、保绿实行经费补助。加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五保户供养、烈军属优抚等方面的经费保障,努力减轻村级集体负担。

  3、实行税费优惠。村集体物业租赁含有的房产税、营业税、教育附加、水利基金等税费地方政府所得部分以奖励或公共设施建设补助等方式返还。村级工程建设所征的有关税费以基础设施建设补助方式返回给村集体。村属企业或村域内民营企业的税费地方政府留成部分要切出一定比例归村集体享有。

  4、深化结对帮扶。以联镇带村、下派农村工作指导员、村企结对为载体,出思路、出资金、出人才、出技术,帮助村级搞好规划建设,发展集体经济。企业支持村级发展集体经济、改善公共服务,享受市政府《关于村企结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意见》规定的优惠政策。

  5、扶持薄弱村发展。加快欠发达地区交通、水利等建设,适当增加薄弱村财政专项扶持资金,支持薄弱村发展绿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生态旅游业,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适当降低欠发达地区农业综合开发、农产品基地、农业龙头企业等扶持政策享受门槛;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资源型机耕路、通景点道路建设。(罗涟浩整理)

  面临的“瓶颈”

  1、思想认识不统一。一些干部群众认为现在搞市场经济了,发展集体经济已经没有必要。而且,当前的大趋势是公共财政向村级延伸和覆盖,村集体经济的社区公共服务功能应逐步萎缩。另外,一些人认为集体经济“不好抓”、也“不会抓”,不愿多花心思抓集体经济的发展,等、靠、要思想严重。

  2、政策与要素制约增强。土地宏观调控趋紧,村级用地指标更加难以落实,致使一些有区位优势、发展项目和货币资金积累的村丧失了发展机会。同时,生态环保要求逐步提高,对生态涵养区、水源集聚区发展工业、休闲旅游业产生明显抑制作用。

  3、部分村缺乏基本发展条件。当前薄弱村较多,转化难度较大,存在一些客观原因。主要是这些村绝大多数地理位置偏僻,区位条件差,资源开发利用成本高、效益低,好的发展项目难寻。加之自身缺乏资金积累,在短期内要取得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突破不太现实。

  4、经营管理体制缺乏活力。村委会或居委会与村经济合作社职能关系区分不清晰,集体资产产权主体不明确,集体经济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不完善,产权激励和经营考核机制不健全,导致集体经济组织与其成员利益关系不够密切;集体经济经营管理者与经营效益关系不够密切,缺乏经营动力。此外,农村人才外流,村干部年龄普遍偏大、文化水平偏低、不善经营、缺乏创新能力,影响了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罗涟浩整理)

【编辑:李宇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