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难篇
解决出行难
新辟公交线路、撤销收费站……
10时18分,随着区有关部门负责人揭下一中型客车车头的大红花,8只礼花同时燃放,首班965路公交车正式启动发往南站。
能够有幸坐上首班车,乘客们激动、兴奋的心情溢于言表。家在九龙湖镇河头村的一位乘客说,以前她在外面上学的时候,每次从九龙湖镇到宁波南站要转3次车:先乘381路到骆驼,再换370路到怡江新村,还要转坐1路车到达南站,这样换来换去既麻烦,花钱又多,加上等车的时间,估计一趟得2个小时,很不方便。有了965路公交车后可以一次直达,而且只需2块钱。
965路公交车的开通,结束了当地村民到宁波较为不便的历史,同时也为我区旅游业的发展铺设了一条康庄大道。在宁波方言里“九龙湖”与“965”谐音,该车不仅可以把宁波的游客方便地带到九龙湖旅游区来,还能打响九龙湖的品牌,让市民把“九龙湖”、“965”挂在嘴边,记在心里。
解读:区交通部门着力推进出行畅通和公交优先工作,解决市民出行难问题。在有序推进“八横七纵”道路网建设外,积极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两年来,基本完成了大城区公交专项规划。新辟和优化公交线路17条,其中延伸到金属园区、化工区、机电园区、开发区等园区的线路9条。优化调整后,使全区公交线路达到了29条。其中我区连接北仑区的公交线路2条,连接宁波市区(含鄞州区)的公交线路共15条,从骆驼、蛟川、庄市街道、九龙湖、澥浦始发或经过老城区的公交线路分别为5、7、6、1、2条,从庄市始发经骆驼至九龙湖的线路有2条,九龙湖至澥浦1条,招宝山街道区域内运行1条。公交营运车辆共256辆,营运总里程达553.8公里。
同时,还改造、新建城区和农村公交候车亭63座。组织建设了机电园区骆兴、新城职教中心、汶溪和九龙湖旅游区等4个公交站。
此外,2006年4月底一举撤销了宁镇骆一级公路3个收费站,并对城区入口交通瓶颈进行了改造,使市民出行的交通环境大大优化。图为965路公交车开通现场。(记者赵会营)
解决就业难
劳动力市场、职介机构、培训机构……
解读:在城市化进程中,确保包括被征地人员在内的群众利益一直是一个难题,其中就业就是难中之难。我区的做法是:完善就业和再就业扶持政策,建立和完善各类培训和养老保险制度。
2005年以来,全区有12154名失业人员、被征地人员和农村劳动力通过各种渠道实现了就业和再就业,超额完成就业任务,达到了121.54%,到2006年12月底,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26%,低于市城镇登记失业率3.3%。
把老百姓的“饭碗”管好,让每一个人不仅有“饭”吃,还要吃好,这成了政府部门近年来缓解就业难的目标之一。从去年起,区劳动力市场举办劳动力交流会的场数从原来的每月3场增加到6场,骆驼、庄市两个街道也充分利用本级劳动力市场,为求职者当起了“红娘”。安徽小伙胡明生就是在去年庄市举办的就业洽谈会上找到的工作。“刚来镇海,就能找到工作,心里一块大石头就放下了。”胡明生很激动。2005年以来,全区共举办各种类型的劳动力交流会122场,进场招聘单位5667家次,累计提供各类岗位45393个次,进场人数达101346人。
除了劳动力市场来充当“红娘”角色以外,职介机构也为求职者拉起了“红线”。目前,全区已建立公共职介机构7家,民办职介机构19家,职介机构覆盖全区城乡。据统计,2005年以来,全区共开发公益性岗位1957个,6010名失业人员、被征地人员和农村劳动力通过职介落实了工作岗位。目前我区已建立非正规就业组织45家,从业人员达到2389人。
另外,全区定点培训机构22家,推出培训专业近40个,能基本满足全区各类人员培训的需要。社会培训机构主动适应市场,调整培训专业,推出了“订单”培训、委托培训、定向培训等形式,因地制宜举办各类培训班,使农村劳动力就业有了保障。
老有所养,目前已成了现实。2002年11月,我区在全市率先进行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工作试点。到去年年底,全区共有44170名被征地人员参加了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2.48%。
图为庄市劳动力市场求职场景 。(记者刘晓春)
解决住房难
经济适用房、外来人口集中居住房……
市民陈先生租住在招宝山街道刘家弄的公房里已经10多年了,去年11月,他们通过申请购买经济适用房,幸运地抽到了金丰阳光经济适用房小区的一套房子。这套房子有87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另外还有52平方米的阁楼,而陈先生仅仅花了29万元!
看完了小区后,陈先生说:“这个小区太漂亮了,不比老城区其他的商品房小区差。道路、绿化样样都是精品,还专门在小区门口配套了幼儿园和菜场。而且不久前还把341路公交车的线路调整到中官路,这样去宁波、老城区都十分方便。”
另一位已经选好房子的住户说,虽然经济适用房每平方米只要2100元,但让他们一次性拿出20万元,还是有困难的。然而,区建设与交通局早为他们考虑到了,在与建设银行协商后特别推出了专项经济适用房按揭贷款。
解读:我区住房保障体系于2004年底确定了三年目标任务,经过居民公开报名、审核、公示等程序,确认了第一轮经济适用房实施对象564户,解困房对象37户,廉租房对象84户。两年来,区建设与交通局推出了685套房源,并分五批次实施。前四批次共有280户入住新居或签订了购房协议,第五批次的申购工作目前正在实施,预计今年1月份完成。37户解困房对象也已经全部解决,并对84户廉租房对象发放了廉租补贴或进行了租金减免,从而提前一年完成任务。
外来人口居住房也是住户保障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几年,我区在外来人口集中的地方,建设一批生活设施配套、居住条件基本满足需要、有一定规模的集中居住房。目前,已经投入使用的集中居住点就有145个之多,总计集中居住人数超过2万人。
此外,我区这两年共竣工交付拆迁安置小区4个,42.56万平方米,新开工建设的拆迁安置小区8个,58.5万平方米,大大超过了开工、交付拆迁安置房30万平方米的目标。
图为蛟川街道中官路村的外来人口集中居住点。(记者赵会营)
解决看病难
农村医疗合作、三家医院相继动工……
5年前,我区尚未实行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2002年5月份,吴优定做了胃切除手术,花了十多万,这让从未生过大病的吴优定和老伴傻眼了,在儿女的帮助下,总算渡过了难关。
前后的对比,让吴优定夫妇和街坊们切实体会到了农村医疗合作的实惠。“今年我们还要参加农村医疗合作,每人只花30元,保份平安。我们楼道里的人去年全都参加了医保。”吴优定告诉记者。
解读:这样的故事在我区一拎就是一大串,自2003年7月我区在全市率先实施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以来,至2006年7月1日开始的第四个医保年度,我区居民参保率高达96.4%,参保积极性可见一斑。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解决广大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的有效途径”,区医保办负责人称。区卫生局还尝试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为参加农村医疗合作的农民进行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对慢性病人与高危人群进行重点跟踪随访。为扩大参保受益面,2006年初,全区门诊统筹试点开始,目前5个试点行政村平均门诊补偿比例为30%。
除了农村合作医疗,社区医院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全区建立了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2个标准化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形成了覆盖全区城乡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实现了社区卫生“城市10分钟、农村15分钟”的服务半径,4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免收挂号费;社区服务门诊量2005年在全市首超区级医院门诊量,2006年达到了59%。区卫生局还严格控制各医疗机构医药费用增长,2006年区级医院每人次门诊费用低于2002~2004年的平均水平。
而2006年底相继开工的蛟川街道社区医院、中医院迁建工程、龙赛医院新城院区,为我区紧张的医疗资源增添了丰厚一笔。医疗基础设施“3+3”工程全部建成后,全区医疗用房由现在的4.9万平方米增加到11万平方米,医院用床也由现在的625张增加到1300余张。全区将形成龙赛医院新城院区、龙赛医院、中医院三家综合性公立医院三足鼎立、各镇(街道)都有一所标准化的乡镇街道医院,使城乡居民门诊排长队、住院等空床的矛盾得到根本解决。(记者金依萍 通讯员郑军)
-创优篇
人文环境日趋优越
像周月兰一样,从“麻将迷”蜕变为“戏剧迷”、“舞蹈迷”的村民在我区优化人文环境的过程中数不胜数,唱歌跳舞已经成为新农村村民一种普遍的娱乐健身方式。
举措:两年来,我区以打造文化名区为目标,加强城乡文化建设,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群众文化是群众自己创造的文化,源于日常劳作,蕴含着强烈的生活气息与旺盛的生命力。两年来,我区的基层文化设施不断完善,一个以城区文化中心区、镇(街道)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室(宫)为基础的三级文化网络已基本形成。在农村,有20余个村完成了建“一个灯光篮球场、一条健身路径、一个露天戏台、一个村落综合活动室和一支村落文体队伍”为内容的“五个一”工程建设。文化阵地的建设带动了文化活动的兴盛。2005年,我区成功举办了以“和谐、友爱”为主题的“社区文化农家乐”活动,开创了社区与村落结对互动的新局面。去年,又承办了“‘活力宁波’———2006农民文化艺术节”闭幕式等。在不断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同时,我区充分挖掘商帮文化这一宝贵资源,加紧实施商帮文化建设的八大工程,新建商帮文化公园、修缮包玉刚故居等,通过对这些文物的保护与开发,提高全区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全面加强文化基础建设的同时,我区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区为载体,不断深化爱国主义和思想道德教育。2005年,我区承办了全市第十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周开幕式和全市教育基地建设现场会,深入开展了以“让历史告诉未来”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开辟了“红色旅游”线路;成功举行了朱枫烈士诞辰100周年纪念会;编辑出版了《知荣辱明礼仪知识读本》;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开展为未成年人办十件实事活动已逐步成为我区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进一步深化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去年,我区作为全市唯一一个县(市、区),代表宁波接受中央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督察组督察,得到了充分肯定。目前,全区已创建区级以上文明社区16个,区级以上文明单位115个,区级以上文明村17个。
若想大树枝繁叶茂,除了及时添加养分外,还必须时时修剪。营造健康的人文环境,也需要严格高效的文化市场监管机制时时去除一些“残枝败叶”。而演出娱乐场所、出版物市场、网吧等是文化市场管理的重点所在。我区文化市场监管针对重点项目、重点环节和重点时段,不断加大执法力度,及时查缴非法出版物、非法报刊,抓好“扫黄”、“打非”工作;严厉查处“黑网吧”,加强对娱乐场所的监管,严禁未成年人进入。两年来,区文化执法大队共出动稽查人员3100多次,检查文化经营场所9500家次,组织联合行动30多次,取缔无证经营活动230多起。
图为顺隆社区的彩带秧歌队在参加宁波国际服装节的巡游。(记者马晓红)
人居环境不断优化
举措:李阿姨的这番话道出了我区很多居民的心声。招宝山街道胜利路31弄附近的小巷其实只是城区背街小巷改造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区加大了对城区背街小巷的改造力度,使其“旧貌换新颜”。记者从区城管局了解到,2005年以来,我区对童李衙弄、马贺弄、西长营弄等一大批背街小巷实施了升级改造,并对排水设施进行了大修,彻底解决了这些背街小巷因排水不畅,一遇雨天就污水横溢的问题。据统计,两年来,我区共完成了对127条背街小巷的改造,共修复路面3.5万平方米,改造下水道1.2万平方米。
如果说背街小巷的改造让居民体会到了出行方便的话,那么绿化覆盖率的提高则让居民体会到了城区环境美的一面。两年来,我区先后投入300多万元对工农小区、茗园二区、东河小区、西门小区等一批老小区的绿化进行了改造,增加或改造绿化面积近4万平方米。如今的工农小区,跟几年前相比,可是经历了脱胎换骨般的变化:小区内绿树成荫,桂树、红枫、茶花等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每幢居民楼前后,都种上了花草树木,一幢幢楼房掩映其中,给人置身花园的感受。
区还实施了非成套房和老小区的物业改造。在非成套房改造方面,去年以来,我区提前对8个低洼地块共389户居民实施了拆迁改造,目前已经有351户居民签了拆迁协议,占总拆迁量的90.2%左右。在老小区物业改造方面,两年来,我区先后完成了对工农小区、银桂小区和清川小区的物业改造,使得2600多户居民受益。
另外,我区还加快实施了优质供水的步伐。白溪水库水源的引进,大幅度提高了居民饮用水源的水质。城区和农村“一户一表”改造工作的实施和推进,居民的饮用水将变得更加干净。图为整洁的居民小区。(记者刘开品 通讯员何军伶)
服务环境越来越好
举措:现在,走进区行政服务中心,上千平方米的服务大厅宽敞明亮,方便快捷的多媒体电脑触摸屏,门类齐全的服务窗口,热情细致的咨询人员,还有休息座椅、每个窗口的服务质量评价器、办事承诺期跟踪器,这一切无不透着优质、高效的服务气息。
99.5%的满意率和不到万分之一的投诉率!这是2年来居民对行政服务中心解难创优成绩的肯定,也正是两年间我区服务创优的一个缩影。
2年来,我区扎实推进机关效能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府的办事效率越来越高。区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审批,推进全程办事代理制、告知承诺制,全区行政许可、非许可事项平均办理时限提速至6天,群众评议满意率达到99.5%;推进招投标统一平台建设,对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工程项目、政府采购统一实行进场公开招投标,这是“解难创优”优化服务环境的一个显著变化;2006年,全区已有近3000万元的公共物资和公共性服务纳入区招投标中心统一实行政府采购;同时建立了市民服务热线21890,市民日常生活的小事大事都可以直接得到咨询和解决。
农村连锁超市、放心早餐、菜场改造……一项项便民的实事工程让镇海老百姓感到生活越来越方便。自2004年区委、区政府开展“解四难、创四优”以来,曾经困扰农民的购物难问题得到了解决。我区贸易部门大力推进“百镇连锁超市工程”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构建方便农村消费者的现代流通网络。到目前为止,全区6个镇(街道)个个建立了连锁超市,门店总数达到59个,全区共完成40个菜场的标准化改造,长期困扰菜场的脏乱差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同时自2006年11月第一批“放心早餐”上市以来,现在已经形成了集中生产、统一配送、分散销售的体系,让百姓备感放心。
去年以来,区工商、贸易等部门加大对食品安全的建设、监管和检测力度。工商部门加快推进农村放心店建设,放心店实行开架销售,并建立进货验收备查制度;食品检测是安全把关关键一环,工商部门推进“四位一体”检测体系,加强对上市食品质量检测。到去年底,全区工商部门已设检测中心1个,配置检测车2辆、检测箱12个,设检测点19个。区工商局还在全区建立企业维权联络站20家,行政村消费维权监督点62个,聘请监督员83人,全区基本构建了消费维权网络,消费者可以就近、快速、方便地维权。
图为行政服务中心工商窗口工作人员正在为企业办理相关手续。(记者余荣泉)
就学环境再上台阶
举措:抓教育、优化就学环境一直是我区为民办实事的重头戏。自2005年我区开展解难创优以来,区委、区政府又把学校建设、教育质量、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扶贫助学四个方面列入优化就学环境考核目标,“软硬”兼施成了我区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只有硬件齐备,教育的软环境才能相继跟上。2006年9月,蛟川书院(新校区)迎来第一批新生,这所投资1.6亿元的学校是去年我区教育系统投资最大的工程。而职教中心的建成,蛟川小学的动工,镇(街道)幼儿园的建设都改善优化了办学条件。目前,我区小学、初中义务教育段优质在校生比例分别达到70%和75%。
近年来,我区一直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教育质量继续提高。近几年来,我区幼儿净入园率达到95%,义务教育入学率100%、巩固率保持在99%以上,初中升高中比例保持在95%以上,去年达到96%,全国高校统考报名录取率保持在85%左右,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继续位居省、市前列。
随着我区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数量基本与本地人口持平。为较好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我区采取公办学校接纳、开办公办和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等途径,逐步将流动人口子女纳入公办教育体系。至今,全区共有14539名流动人口子女到区内各中小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其中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有9146人,就读率为62.9%。从2005年起,我区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经费列入教育预算,主要用于公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经常维持费、借读费“四减七免”补助政策减免经费、公交车接送专款、设备设施补助经费、教师五项保险经费等项目。
为不让一个贫困学生因贫失学,2002年以来,我区落实了困难学生资助办法,建立扶贫帮困长效机制。通过设立“爱生月”,实行流动人口子女借读费“四减七免”政策、设立生命绿卡等措施,让贫困学生享受实惠。对孤儿、特困家庭子女、少数民族义务段学生实行资助、减免政策。近两年,共为2602位困难学生资助和减免122万元。
从去年秋季起,我区对在公办义务段学校就读的全体学生和在民办义务段学校就读的符合条件的学生免收“一费制”规定中的杂费。这学期,受益的本区籍学生有18888人,非本区籍学生9043人,共计306.961万元。
上图为开学第一天,来自四面八方的学生进了公办的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庄市学校就读,拿着新课本,拿着新文具,他们的脸上满是笑容。(记者刘晓春 通讯员王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