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 2006年,浙江省宁波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连续五年高基数增长的基础上,一举突破500亿元大关,达到560.8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57亿元,比上年增长21%。面对不断做大的财政“蛋糕”,宁波市各级财政积极更新理财观念,调整支出结构,合理统筹资金,加大惠民投入,力保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促进城乡群众安居乐业。
上学、就业、就医都是群众的生活大事,宁波财政把解决弱势群体碰到的这些难题摆在了2006年财政支出的首位。
在解决上学难方面,财政部门资助金额6000多万元,使全市58.7万人次接受政府实施的城乡免费义务教育。14个经济欠发达乡镇和6个片区的2.5万名贫困中小学生享受到“两免一补”政策,2.7万名高校学生享受了政府的“奖、贷、助、补、减”等资助政策。
在促进就业方面,全年共投入就业再就业资金4.8亿元。同时,政府对开发公益性岗位进行补助,帮助“零就业家庭”人员实现再就业。全年全市共新增11.43万个就业岗位,5.95万名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其中就业困难人员1.8万名,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在解决就医难方面,全市财政用于卫生事业的投入达16.05亿元。继续完善医保政策,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和大病救助相结合的医疗制度,继续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目前全市共筹集合作医疗资金3.16亿元,参保人数361万,参保率达94.54%,城乡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已分别达100%和85%。
2006年,宁波市还在全国率先推出城镇老年居民养老保障政策,目前全市城镇企业职工月人均养老金、失业救济金标准均居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农村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重点对象参保率达到80.5%。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下,全年共筹措各类社会福利救济资金5.17亿元,全市“三无”、“五保”对象的集中供养率分别达到99%和94%。
围绕生态市建设这一目标,宁波财政在2006年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生态重点工程的按期推进,促进城乡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安排16.9亿元生态和环保建设资金,重点支持“生态环境和保护”、“生态公益林建设”、“千里清水河道建设”以及水土保持、自然资源保护、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等生态效益明显的工作。在保持原有资金管理规模不变的前提下,将其专项资金统一纳入生态补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形成聚合效应。通过财政投入,全市已累计启动村庄整治1693个村;累计完成清水河道建设1010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累计完成201平方公里,生态公益林累计建设252.6万亩。
在扶持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去年市本级财政共安排节能与清洁生产专项资金1500万元,对25个节能项目、31个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和56家节能产品技术推广应用示范单位给予了支持,直接带动节能降耗投资2.8亿元。
宁波财政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2006年,各级财政认真落实惠农政策,扩大公共财政覆盖“三农”的范围,全年各级财政用于新农村建设的资金达到48亿元。
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市级财政共筹措资金6490万元,用于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项目。继续支持“强龙工程”和新一轮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优化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集中资金扶持一批规模大、带动面广、竞争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培育现代农业生产主体。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重点支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农业科技八大行动和种子种苗工程,提高农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加大惠农补贴力度。在全面取消各项农业税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对种粮农民的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政策,安排补助资金800万元,调动农民产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支持“下山移民”工程,三年来,市级财政共累计补助资金3010万元,整体拆迁154个自然村,迁移农户6020户、17958人,退宅还耕新增耕地1936亩。支持农村力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技能培训,完成各类农民培训21.61万人,促进农民转移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