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宁波检验检疫局工作人员正在对出口西蓝花的生长情况进行外观检查。(张燕周燕华摄)
中国宁波网讯 农民赚“洋钱”蛮难
又一车装满出口保鲜西蓝花的集装箱起运了,但在北仑梅山乡购销大户沈海涛的脸上,却看不到丝毫的喜悦:由于国内西蓝花集中上市,导致国际市场菜价大跌,广东的经销商不断压价,一开市就只卖到每株0.4元,只有去年同期的一半,近期虽有小幅上升,但农民减收已成定局。
让老沈感慨的是,菜价下跌,但当地菜农成本却在不断增加,10克一包的西蓝花种子,日本供应商的价格要110元,经过中间代理商的层层加码,到农民手中起码要180元。而在销售环节,农民每卖一个花球收入最多0.6元,而在日本市场上,贴上日本本地经销商的牌子后,每个花球价格要涨到10倍以上。
尽管如此,当地菜农每亩的纯利也可以达到700元左右,比过去种棉花和粮食要好出不少。老沈现在更担心因“绿色壁垒”而遭遇更大的风险。前些年,日本突然提高检测标准,导致西蓝花出口受阻。为此,北仑还专门成立出口蔬菜协会,实行标准化生产。去年5月,日本又突然实施“肯定列表制度”,由于限量标准严格,国内经销商和日本进口商持观望态度,导致出口节奏放缓。另外,输日西蓝花的检测项目从去年的40多项猛增至280多项,而且一改过去抽检方式,实施每株都要检测方法,检测费用和时间都大大增加。经销商最后就把这种压力逐渐“转嫁”到收购大户和农民身上。“如今宁波有10多万亩西蓝花,应该说产业规模已经不小了,但在整个出口利益分配中,农民还是干最重的活,拿最少的钱———出口效益的大‘蛋糕’,我们只分到很小的一块!”老沈说。
正因为如此,我市部分农产品开始转而开拓国内市场,蔺草制品、罐头、蜂产品、羽毛羽绒、新鲜蔬菜、蔬菜制品出口较往年相比均有所减少,但国内市场份额则处于增长趋势中。
与此同时,最近几年,我市从事一产的农民正以每年7万人的速度递减,各地政府也及时出台政策,规范和鼓励村经济合作社把农民手中闲散的土地通过流转形式集中起来,再转租给一些有一定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的农民。这样一来,分享我市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获益的农民数量减少了,个体的收入就有望增加了。
“与狼共舞”仍面临严峻考验
去年,我市农业外向度、出口依存度分别达到了55%和34%,可以说依托特色农产品,大力发展以蔬菜、茶叶、水产、蜂蜜等为主的外向型农业,已经成为我市农民致富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的农产品关税远低于世界农产品平均关税62%的水平,成为世界上农产品市场最开放的国家之一,“与狼共舞”已无可避免。
不能否认,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我们还面临着众多的困扰。从外部环境看,我市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57亩,不到全国的一半,从事一产的农民仍然偏多。数据显示,目前我市从事一产的人口还有75.27万人,其中种植业61.6万人,林业3.21万人,牧业3.39万人,渔业7.07万人,农民要扩大规模必须经过大量的土地流转,而且还不能保证土地的成片。同时,不少农民的物质技术装备程度低,生产效率与现代农业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近年来,大批有文化和技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中,影响了从事一产的农民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对农业技术进步带来不利影响。另外,我市农业的社会化服务、农业保险、金融贷款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限于知识和信息渠道,一些职业农民缺乏相应的市场预测、判断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无法及时发现和抓住市场机会,从众心理严重,造成市场局部性农产品供给与需求不平衡,造成增产减收。根据我市“十一五”发展规划,到2010年我市农业增加值递增4%,达到16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1万元,一产从业人员比重下降到15%以下。要达到这个目标,我市农产品能否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显得十分关键,可谓任重而道远。
有鉴于此,去年10月,《宁波市农业产业布局规划》正式颁布。按照《规划》目标,到2010年,我市农业产业布局将基本形成“三区”、“五带”、“20园”和“100个基地”的空间布局结构。就是在总体上形成北部都市农业区、南部生态农业区和沿海渔业经济区;重点建设粮食产业带、蔬菜瓜果产业带、林特花卉产业带、畜禽养殖产业带和水产养殖产业带;重点发展粮食、蔬菜瓜果、林特花卉、畜禽养殖、水产养殖、休闲旅游农业、农业循环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主要的农产品市场,基本建成20个各具特色的都市农业园区和100个以上的特色产业基地。为此,市里将每年安排3000万元资金扶持基地建设,此举将为农产品实施“走出去”战略,并最终提高农民收入奠定了良好基础。
“攥紧五指”打出去
俗话说得好,“打铁还须自身硬”。要突破我市农产品面临的各种技术标准、健康标准、食品标准、产品标识等层层障碍,惟有集中政府、企业和农户的力量。其中,企业的作用最为关键。目前,全市近1300家农业龙头企业,其中有400家是创汇企业。这些企业每年收购农产品超过100亿元,建立基地132.9万亩,联系带动农户83.6万户,可以说,我市绝大多数农产品是通过他们销往世界各地的。
专家认为,我市的农业龙头企业还需要强筋壮骨。眼下,不少企业虽说已经初具规模,但与其快速发展的现状相比仍显不够,还不能达到应有的规模效应。他们往往边生产边购置先进设备,还要投入资金加强和扩大原料基地的建设以能够实现标准化生产,在资金需求上,比其他类型企业更迫切、更集中、更短缺。与此同时,与龙头企业的发展势头和带动作用相比,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缓慢,缺少拥有健全的法律公正、农技推广、防疫检疫、技术标准、技术资讯、环境保护在内的服务组织。另外,千家万户式的种植、养殖产出的原料与外向型出口企业越来越高的质量要求有差距,企业与农户之间缺乏强有力的约束力。
针对这些状况,我市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目前,“绿色农产品行动计划”在源头控制、过程监管、检测监督、认证管理方面得到了全方位的推进。各地以政府埋单形式推广性诱捕器、频振式杀虫灯等病虫害物理防治技术,应用面积达6万亩,去年,全市有60多万亩农田用上了有机肥,建成了6万亩国家绿色食品基地和68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拥有量分别达到154个、101个和18个,均居全省前茅。与此同时,政府不断协助企业导入HACCP等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建起动植物疫情疫病防控、农兽药残留监控和质量安全保证体系。而这正是我市农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最大“砝码”。
在此基础上,各地力促农民抱团参与农产品质量管理和市场竞争的氛围。全市28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5582个,联系带动农户19万户,有不少合作社实现了统一供种、统一农资投放、统一收购、统一培训,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民之间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正因为上述的努力,我市农业开始出现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和产品品牌化的趋势。在慈溪,已经涌现了家庭农场115家,面积全部在100亩以上,总经营面积近4万亩,他们往往专业生产某类农产品,商品率100%,以产定销的比例高达90%以上,是该市和周边企业最重要的出口农产品原料供应基地。他们与企业联手,共同出击国际市场的经验很值得借鉴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