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 (镇海记者站李阳育孙大海通讯员姚春峰)天天跳舞健身的刘老伯,原先可是个“麻将迷”,每天吃完饭就“上班”,时间一长,老伴就闹意见了。后来老伴借口锻炼身体,强拉着老头子一起到社区学跳舞,渐渐地这倔老伯喜欢上了跳舞。老两口都成了社区“激情广场”的常客,再也不拌嘴了。
近年来,镇海的各个社区和乡村,纷纷增添设施、组建队伍,把“家门口文化”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一招。目前,社区文化宫、村民活动室,以及三百多支文化队伍,已遍布镇海城乡。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一社(村)一品”的特色文化,为群众搭建了一个个交流平台,营造出文明健康的和谐氛围。
如今,伴着夜幕的降临,镇海城乡各处就会聚起一支支文化队伍,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或表演或观看。你一声“王大妈”,我一句“张阿姨”,左邻右舍更亲热了,关系更融洽了。九龙湖镇杜夹岙村有两户村民,曾因修建房子的事闹得有点不开心,平时见了也互不理睬,自两家女主人参加了村里的“群联戏曲队”后,天天一起练嗓子,你唱一句,我唱一句,大家心贴得近了,两家人握手言好了,前些天还约着一起去看菊展。
招宝山街道后大街社区有个博物馆,数千件藏品全部是社区收藏协会的居民自发捐展的,15名会员就轮流当义务讲解员。遇到寒暑假、双休日,这些讲解员常讲得口干舌燥。可会长周永全还是很高兴,“把小孩子关在家里不好,放出来又怕上网打游戏,来这里家长们就可以放心了。”确实,除了博物馆,社区1500多平方米的文化宫里,图书馆、阅览室、书画室、练琴房,文化设施应有尽有。
活动多了,感情深了,“新镇海人”和本地居民关系也更加融洽了。河头村组建了“村舞蹈表演队”,队员一半是外来务工人员。村里的文化活动如打乒乓、扭秧歌、搞联欢等等,也总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说,起先村干部上门办证、检查卫生,心里挺排斥的,现在大家经常在一起,都很熟悉,感觉就不一样了。从四川来的刘晓红,要去慈溪龙山打工了,还特地给村里留了电话,“什么时候有表演活动了,一定要通知我。”村干部严荷芬深有感触地说,是文化“媒人”把大家串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