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 在宁波日报报业大楼车库旁有一个公共厕所,维护厕所日常卫生的大姐叫鲜志华。第一次听到这个姓,市民徐大伯觉着新鲜,于是跑到本报热线室,要记者也去采访一下这个鲜大姐,听听鲜大姐的故事。
巴中多鲜姓,地名常姓鲜
鲜志华今年35岁,四川巴中县人。他们县里有百来户鲜姓人家,算是鲜姓人比较集中的一个县。此外,她听说在隔壁的清江县也有几十户人家姓鲜,其他地方就不多了。
鲜志华的家在一个叫“鲜家坪”的地方。可能是姓鲜的人多了,县里的小村庄经常以“鲜家”两字打头,靠小河边的村庄叫“鲜家小河”,山梁边的就是“鲜家梁”、而他们家住坪上自然成了“鲜家坪”。鲜志华说,祖辈们大都靠山吃山,窝在山里很少有人出远门打工。不过,现在大不一样了,年轻人都跑到外面了,还呆在老家的多是老人和孩子。“现在全国各地恐怕都有我们巴中县的鲜姓人。”她笑着说。
离家近十载,回家只两趟
鲜志华19岁那年嫁给了隔壁村的岳坤明,很快有了一双活泼可爱的女儿。“守着大山,连孩子的书费都成问题。”怀抱着赚些钱给孩子上学的梦想,鲜志华夫妇在1997年到广东打工。由于夫妻俩都只有小学文化,刚去的时候常常找不到活干。“我在工厂里做事,他就到处找事做。”
为了保住一份稳定的工作,“在广东呆了8年,我们只回去两次”。2000年春节,因为太想女儿了,她回家过了一个春节。等到下一次回家,已是5年之后。2005年,大女儿因为患阑尾炎住院,夫妻俩才再次回家。2006年3月,鲜志华夫妇来到了宁波。鲜大姐找到一份看厕所的工作,每天工作17个小时,他老公则兼两份工,早上5点不到起床,常常忙到晚上8点才回家。夫妻俩现在一个月能赚个2000多元。
想家想女儿,半夜常哭醒
出门打工最难受的莫过于牵肠挂肚的思念。在鲜大姐的床边,有一本翻得很旧的相册。“这是大女儿,这是小女儿。”鲜大姐笑呵呵地从相册里抽出两张照片给记者看。“这都是1999年拍的,姐妹俩可懂事了。”鲜大姐说的时候充满了慈爱。
鲜大姐在梦中常想起孩子,有时候“想着想着半夜就哭出来,恨不得长了翅膀飞回去”。
2000年的时候,鲜大姐回了一次巴中,三年没有回去了,她发现大女儿长高了,躲在婆婆身后不敢吱声,眼神有点麻木,“喊妈妈啊,这是你妈妈。”经婆婆再三催促,女儿才轻轻叫出一声“妈”。“我的眼泪唰一下就下来了。”鲜大姐眼眶红了。
又是整整一年没有回去了,不知道孩子长成什么样了。“这些年来,再难再苦也能熬过去,可就是想家,每回想起就要流泪。”
全家宁波团聚,成最大心愿
今年过年,鲜大姐依然不打算回老家。女儿告诉她今年天旱,田里没有收成,而在不久前雨又下得太多太久,把家里的一堵墙都弄塌了。“要攒钱,把房子修修,然后把孩子读书的钱凑齐。”她盘算着,“前几天,女儿带信来说她的衣服短了,你看,这些都要钱啊。”
“女儿每回打电话来,总是吵着说要坐火车坐飞机来宁波看看,来一次花费太高,我不敢答应啊。”鲜大姐的眼里透出一点无奈,她想在新的一年里,多赚一些,把孩子接过来,一家三口好好在宁波过个团圆年。(见习记者袁妙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