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2006年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系列述评之五
稿源: 宁波日报  | 2007-01-29 07:48:10

  鄞州区在新农村建设方面重点开展了“四个一建设”,即改造一片街景、开发一块新区、培育一批示范村、构建一张生态网。去年上半年开始,姜山镇改造街景工程率先正式启动。到目前为止,该镇人民路的路面铺筑工程将完工,整个工程预计到2月底可全部完工。图为姜山镇人民路沥青路面浇筑施工现场。(胡建华章燕飞陈翠君摄)

  中国宁波网讯 全市农村小康实现程度达到79.8,连续三年居全省首位;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猛增1037元,达到8847元,增幅连续三年超过城镇居民,为1997年以来之最;城乡居民收入比2.23∶1,远低于全省和全国的比例……

  “有些意外,但应在情理之中。”看着这组数据,市农办主任戴国华的语气中带点欣喜却不乏理性。去年是政府对“三农”投入最大、村容村貌变化最快、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年份。“政府交出的这张答卷到底得多少分,还得由农民来定。”

  从去年年初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向农村的覆盖范围”、“将政府对基础设施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的决策,到去年年底全市各级财政投入“三农”资金大幅增长的数据回应,全市300多万农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扶持。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市现代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重点和难点,在不断的探索中,一条破解这个问题的思路正在变得清晰,那就是“三农”问题不再是孤立存在的社会现象,必须纳入到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中加以解决。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使新农村建设成为最大的“民心工程”和“实事工程”,成为与构建和谐社会相辅相成的一项长期性社会建设工程……

  “我们需要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这是很多农民挂在嘴上的一句话。鼓起口袋,便是最大的实惠。通过对发展现状的理性思考,我市在对农业和农民一如既往地实施政策性“输血”基础上,着力构建农民财富长效积累机制,避免农民增收的周期性波动。我市选择了加强小城镇建设,引导产业、人口、生产要素向城镇集聚,推动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的发展路子。去年9月,市领导巴音朝鲁、毛光烈等在全市新农村建设现场会上再次明确了这条具有宁波特色的发展路径。

  “现在一年赚的顶得上过去务农3年的收入。”江北区洪塘村的阮旭军去年底通过培训领到了外贸单证职业资格证书后,成为附近一家企业的职工。去年,我市34.5万农民参加了农业技术或转岗就业培训,有6.7万人“洗脚上田”成为产业工人,全市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率已近80%。

  农民的转移就业,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了条件。到去年年底,全市已经拥有产值在百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近1300家,启动了20个特色农业基地建设,涌现了37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了农户21万户。如今的田头,已难见挥汗如雨的农民,绝大多数农活被机械代替;白色海洋般的蔬果种植大棚连绵不绝……数字表明,我市农机总动力已达216万千瓦,农业机械化程度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有一个数据能体现我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程度。去年,全市农产品出口在一场场惊心动魄的破“壁”攻“垒”战中逆势上扬,达到了6.59亿美元,这主要得益于科技的强力支撑。去年,市本级就引进农业新品种200多个,有60多万亩农田用上了有机肥,建成了6万亩国家绿色食品基地和68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拥有量分别达到154个、101个和18个,均居全省前茅,而这正是我市农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最大“砝码”。

  富裕起来的农民已不再满足生活在灯不明、路不平、水不清的旧村落里。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的决策部署。去年,市里18位领导分9个小组,分别联系一个县(市)区和一个镇(街道),目前已确定36个项目,计划投资1230万元,各县(市)区配套资金超过亿元;各地村企结对工作全面启动,至今已有2569家企业与1641个村结成了“亲家”,协议出资1.77亿元。到目前为止,全市在“百千工程”上的投入已超过128亿元,其中去年就达到32.63亿元。

  天时、地利、人和俱备,使我市村庄整治出现“上施以令,下助以功”的好势头。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已启动2000多个村的村庄整治工程,涌现了环境整治村1100多个,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136个,原定5年建设目标提前一年完成。全市建成通村公路2143公里,乡村“康庄工程”全面完成;1026条骨干河道得到整治,提前一年完成“千里清水河道”建设任务;近百万农民喝上了“放心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3.5%;2000多个村几乎村村都有放心示范店……“这是继土地承包到户后,党和政府给我们办的最大实事。”农民的话朴实而厚重。

  让农民更高兴的是,他们开始像城市居民一样,逐渐享有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弱有所助、幼有所学的权益,“安全”系数明显高于全国。

  低收入农户被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全市近6万低保农民人均月补金额91.38元,远远超过全省平均数;

  93.6%的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基金的统筹水平和补偿比例大大高于国家标准;

  被征地农民无后顾之忧,养老参保率达到79%,累计已有近30万人按月拿到“退休工资”;

  大批农民工纳入到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体系中;

  全市“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94%,人均标准供养费用占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六成左右……

【编辑:胡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