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 (见习记者周雁)2月3日,本报刊发了《周日银币鉴定邀您免费参加》的消息后,当日一上午商报热线室就接到了200多个热线电话,远远超出了我们计划的30个名额,市民们纷纷来电要求报名参加本次活动。
七旬翁提前5小时赶来
昨天上午9点钟,离下午2点钟活动开始时间还有5个小时,一位年愈七旬的老者急切地来到了商报。他颤颤巍巍地从怀里掏出两枚银币,要求做鉴定。老人说他在电话里没有报上名,所以干脆一大早就从家里赶了过来。
下午1点钟,离活动开始还有1个小时,已有30多名持宝者陆续赶到报社。到了下午1点半,鉴定现场已是人山人海。不少晚来的读者别说是找座位,即使是找一个站的地方都很难。除了报名的30人外,很多没报名,但也有鉴定需求的读者纷纷赶来,现场100多人把会议室围得水泄不通,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仍有接二连三赶来的读者。1点45分,我们邀请的3位专家———宁波钱币学会副会长陈炳华、宁波钱币学会理事朱忠华、浙江省收藏协会古玩委员会副主任贺涛赶到。现场的火爆情景让3位专家也着实惊讶得连声说“人实在是太多了”。下午2点,鉴定会在一片掌声中热闹开始。
光绪元宝七二番版是真品
2月1日,本报刊登了《这两枚银币值40万?》的文章。昨天下午,这两枚银币的主人张先生带着它们也来到了我们鉴定会的现场。
负责为他做鉴定的是宁波钱币学会副会长陈炳华先生。陈炳华接过他的两枚银币,对着光亮处仔细端详了一番,然后擦了擦银币表面,又反复摸着上面的花纹。最后陈炳华先生给出的结果是,大清银币(长须龙)的磨损比较严重,单从表面看一时还不能断定其身份。
而另一枚光绪元宝(七二番版),陈炳华先生初步鉴定结果是真品。也就是说,张先生的这枚银币很可能就是清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光绪十五年(1889年)铸造的“光绪元宝七二番版”样币中的一枚,经济价值极其可观。
陈炳华说,从这枚银币的制作风格上来看,整体流畅、古朴;文字图案很自然,没有现代仿制的生硬感;银币表面的光泽呈现出自然光亮,与新制币非常亮的色泽不同;外表的包浆手感均匀,风化程度比较一致,因此陈先生初步鉴定这枚银币为真品。
不过,他表示因为昨天鉴定条件有限,这个结果也只是非常初步的断定,仅供参考。他还说,严格的鉴定除了用眼观察之外,还必须对银币称重,一般面值一元的真银币分量为26g,而且真银币在敲击之下还会有非常清脆的余音。
张先生说,经过这次专家的鉴定他心里有了底,年后他将去上海联系拍卖行,通过拍卖的形式将这枚银币出手。
-专家建议
地摊上钱币最好不要买
鉴定会结束后,陈炳华、朱忠华和贺涛3位专家就钱币收藏为市民做了知识讲座。
陈炳华表示,钱币收藏进入市场化运作后鱼龙混杂,作为资深藏家,他表示一般地摊上的钱币水分极大,因此不建议收藏者购买。浙江省收藏协会古玩委员会副主任贺涛给出的建议是, “真精稀缺”的藏品最有投资潜力。他说,上世纪90年代初机制币市场曾全面上扬,但现在又已回落到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当时许多被炒到高价的纪念币现在的经济价值都不高。单从投资来讲,市场的变数是很大的,但若藏品符合“真精稀缺”的四字标准,那么无论市场怎么变化,藏品都具有高的收藏和投资价值。
祖传银币市价
大家最为关心
昨天来鉴定会的市民基本上不是收藏者,他们手头上的银币大都是祖传下来的,想通过专家鉴定了解银币目前的市价。30多枚银币全是赝品
市民张女士说,她的几枚光绪元宝是外婆一辈传下来的。家里没有别的古董,她想把这些东西当做传家宝传给自己的子孙,但是又不知道东西的价值大小,想通过专家鉴定给个说法。王先生也说,他有几个乾隆时期的铜钱,是上辈留下来的。因为是老人家的旧东西,他一直看得很重,希望通过这次专家鉴定能得到一个准确的估价。
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先生这次带来了30多个银币,说是这些都是从他父亲手里传下来的。宁波钱币学会理事朱忠华先生听了他的介绍,拿出放大镜认真地将这30多枚银币一一作了验证。但让老人失望的是,经过专家的鉴定,这一袋银币竟然全是赝品。朱忠华解释说,这些银币制作工艺相当粗糙,没有收藏价值。
每枚真银币市价200元
昨天也有比较高兴的持宝者。市民韩济平昨天带了四五枚银币寻求鉴定。朱忠华仔细端详后得出结论,货色全是真的,市价每枚在200元左右。韩济平笑笑说,尽管银币的总价值不高,但毕竟是家里传下来的,经过鉴定得知是真货,心就定了。
见习记者周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