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 每当夜幕降临,革命老区四明山的远山近村,就到处亮起了灯火,一盏,又是一盏……,与天上的点点繁星交相辉映,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人们在灯下或看书、或看报、或欣赏精彩的电视节目,充分享受着现代化的生活,给老区人民带来光明和财富的,是党的富民政策,是丰富的山水资源,是迅猛发展的小水电产业。据市水利局统计,目前,我市已建成小水电站86处,总装机28000多千瓦,占可开发量的82.8%。与新昌、天台等县一样,成为浙江省小水电之乡。小水电在给老区人民带来光明的同时,还带来了滚滚财源,成为四明山革命老区乡镇、村集体经济的主要收入来源,成为推动老区建设和发展的有力支撑。在满足山区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同时,每年还有5000多万度优质水电通过电网输送到华东地区,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
我市位于浙江省东部,东邻宁波市江北区、鄞州区,南靠奉化、嵊州,西接上虞,北毗慈溪、杭州湾。地处宁绍平原中部地段,地势南高北低,全市五山二水三分田,总面积1527平方公里,其中山地80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2.78%。特别是南部四明山区,境内山高岭峻,谷深溪陡,树林茂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在1800毫米以上,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发展小水电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据省水利厅有关专家分析统计,我市四明山区实际可开发小水电装机32000千瓦左右。但在“长夜难眠赤县天”的旧社会,丰富的小水电资源白白流淌,山区人民“蜡烛横放倒,亮篾当灯照”,长期生活在黑暗之中。
“一唱雄鸡天下白”,共产党解放了四明山,也解放了四明山丰富的山水资源,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老区建设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政府为山区群众描绘了“耕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美好生活愿景。在国家的扶持下,依靠山区广大干部群众办电的积极性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小水电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从土到洋,直到合理规划、形成网络。
山区经济的支柱产业
回顾我市小水电发展历程,有这样几个阶段:上世纪50年代为试办阶段。我市山区群众素有利用水力资源建造木制水碓用来舂米、打年糕、舂木粉的传统习惯。1955年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发出《关于各地重点试办农村小型水电站的通知》后,山区干部群众试办小水电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次年10月,黄明乡龙坑村率先试办龙坑水电站,利用自然落差水头4.5米,土造木制旋浆式水轮机,配5千瓦发电机,于1957年试发电获得成功。是年10月,鹿亭乡中村电站装机20千瓦,洪山大平地电站装机12千瓦相继试办成功。1958年,县委提出了“全民办电”口号,并建立专门班子搞小水电建设。至上世纪60年代末,先后办起小水电站29座,总装机415千瓦。这些小水电站的建成,改变了山区群众的生活,并开始带动农副产品加工业。山区群众欢欣鼓舞,据说有一位农村老大娘睡觉前习惯性地用嘴巴想把灯吹灭,却怎么也吹不灭,连连说,居然有介厉害的灯,真正是长明灯。后随着新安江电的到来,县电网建设的发展,这些电站大都停产报废。
上世纪60~70年代是初级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电站开发型式日趋多种,装机容量逐步扩大,电站发出的电压升至10KV以高压输送,供电质量提高,范围扩大,形成了多个小水电自供电网,解决了全市大部分山区的生活用电。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初,在省计委、省水利厅的支持下,立项建成了总装机2×250KW的我市第一座大电站—大横山水电站,架设10KV高压输电线路46公里,配置降压变压器36台,基本上解决了当时四明山区人民的生活用电和生产用电,大大改变了四明山区群众的精神面貌,丰富了山区群众的精神、物质生活,人们把水电站誉为四明山上的夜明珠。
上世纪80—90年代是稳步发展阶段及蓬勃发展阶段。80年代开始,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我市积极贯彻“调整、配套、挖潜”和“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实效”的农村能源工作方针,以完善电站尾欠工程,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在开发的同时,着重完成了岩下山、大横山电站的大坝加固加高和大横山电站2×320KV的增容工程,同时为解决四明山小网有电送不出的矛盾,1982年先后架设了35KV线路12.54公里,建成35KV大岚变电所,使四明山小电网以35KV线路和县电网并网。特别是1987年7月,市政府根据市人大十届一次会议代表议案,制定了1987-1989三年小水电开发计划和实施方案,经市人大常委会批准,把开发小水电作为发展山区经济的重要举措和帮助山区、老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项战略任务,市政府以四明山区扶贫项目投入财政补助,每年在100万元以上,总投入2000多万元,对加速我市的小水电建设步伐起到巨大作用。山区干部群众也大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大岚镇大元基村在建造电站时,共产党员带头,所有建电站的材料都是干部群众尽义务翻山越岭用肩膀挑回去的,甚至连十几吨重的发电机,也是20多个壮劳力轮流抬到电站的。正是党和政府的关怀、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加上山区群众的创业精神,才带来了小水电业的蓬勃发展。如大岚镇是浙江省小水电装机容量最大的乡镇,目前全镇共有小水电站19座,总装机8680千瓦,年发电量达到3000多万度,经济收入800多万元,已成为镇、村两级集体经济的主要收入来源。同时,因为小水电具有防洪、蓄水、灌溉、发电等多项功能,对促进山区工农业生产、改善山区生态条件具有重要作用。
要让明珠放异彩
综观我市小水电发展现状,还存在设计标准低,装机容量偏小,造成水资源大量浪费;水头没有充分合理利用;部分梯级开发电站上下级发电流量不配套;早期机组性能差,效率低,出力不足等问题。同时,在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随着可开发资源的逐渐减少及老电站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1998年以来,我市逐步对部分要求迫切的老电站进行了技改,通过几年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如四明山镇岩下山电站,集水面积14.7km2,设计水头78m,原装机2×320kW,建于1979年,机组老化后,出力下降至2×300kW,2001年上半年对电站进行了技改扩容。即1台HL110-WJ-42水机更换成不锈钢转轮,导水机构更换了配件,发电机送到富春江发电设备有限公司大修保养,也更换了部分零件;另1台机组更换成HL-WJ-60A水轮机配SFW-630/6发电机,更新其它相应机电设备,新增φ600mm压力水管100m与原φ500mm水管并联输水,加大进口斜插门口径。技改后,电站总装机达到950kW,由于享受新电价政策,年均发电量又增加近50万kWh,70万元的技改投资,目前已全部收回(扣除原利润)。
有关专家指出,小水电是可再生、能持续发展的绿色能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十分明显。特别是四明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是山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举措,加快小水电建设、进一步发挥其经济、社会效益,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当前,我们要从“全面奔小康,老区不落后”和建设“环保余姚”的大观念出发,从清洁和绿色可再生能源的角度突出小水电的作用;抓住安全环节,把重点由新电站开发转移到老电站改造,进一步提高对小水电技改紧迫性和必要性的认识,针对全市小水电站实际,建议着重从解决以下四个关键性问题入手:一是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将小水电技改列为发展计划与财政投入建设项目,使财政对小水电的优惠补助政策得以延续,提高小水电技改的积极性;二要根据总目标和任务,分解制订出具体实施的年度计划,变规划总目标为逐年的实施任务,实施力度为每年技改5~10座小水电站,同时逐步更新和改造小网自供区的电力设施;三是在工程实施中要建立电站项目法人制,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验收,建立完善的工程质量验收标准与验收制度。四要多渠道确保资金筹措,保障实施。要进一步完善政府财政补助的优惠政策,即按新增装机财政补助1000元/kW,原有装机按工程具体实施的难易程度在600元/kW范围内补助,使财政补助资金占到工程总投资的1/3~1/4之间;各乡镇和有实力的村也要落实配套资金,并积极向上级其它部门争取支持;同时可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多渠道、多方位集资,以股份制形式集资办电,减少电站的负债率;并可适当申请银行贷款。
对列入计划的技改电站,享受新建电站电价政策。一方面可提高电站对技改的积极性,吸引社会多渠道投入,加快技改的步伐;另一方面可以加快技术和工艺升级,推动技术进步。
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小水电站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通过技改、业务培训,提高职工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规范操作程序,提高电站自动化水平;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小水电站的管理,充分挖掘内部潜力,通过减员实现增效;小水电站大都处于风景优美的地方,可结合山区旅游业发展,有计划地把电站开发成景点。如有关部门规划在大岚镇华山村建设我市第一座抽水蓄能电站,这一项目如能早日实施,不仅能进一步缓解我市用电紧张的局面,使山区水资源的效益充分发挥,同时还是一个很好的旅游景点,必将进一步推动山区发展;另外充分发挥水电运行的灵活性,积极参与地网调峰,合理调水提高水库水量利用率,提高小水电经济效益。(罗一淼沈华坤) (本文图片均由鲁银华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