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突发·现场
贵州小女孩田应莲来宁波妈妈家过年
稿源: 宁波晚报  | 2007-02-13 14:29:07

  周秀丽(右)和徐璐(左)一起辅导田应莲(中)做作业。杨静雅摄

  “如果我以后不给你钱了,你该怎么办?”

  “凉拌(办)。”

  “你从小都没洗过一次碗,可应莲妹妹天天在家里洗碗,还砍柴。”

  “我洗过一次吧?只是洗得不太干净。”

  这是昨天早些时候19岁的徐璐与妈妈周秀丽的一段对话,那时她嬉皮笑脸的。

  “我学会了感恩,感谢爸爸妈妈给我创造了这么好的生活条件;我学会了算账,开始意识到自己一天花的钱太多了……”

  昨天晚上,在和妈妈结对的贵州妹妹田应莲相处了一天之后,徐璐在回答问题时,已经正经了许多。

  中国宁波网讯   家里来了贵州妹妹

  上月初,家住东湖花园的周秀丽女士给记者打来了一个电话。周女士去年8月通过本报结对了两名贵州台江县李子小学的贫困女生,她想请两个孩子到她家来过年,和两个孩子都通过电话了,孩子们都很乐意来,她本来打算去贵州接孩子,但因为工作忙抽不出时间,所以想让记者帮忙,请当地教育部门派人将两个孩子护送到宁波来,所有费用由她出。

  经记者联系,前天晚上7点,李子小学校长方正洋带着田应莲坐了30个小时的火车,到了宁波。周秀丽结对的另一名女生,由于父母在外打工,要照顾家中的妹妹,未能成行。之前,周秀丽在电话里一再请田应莲和方校长坐卧铺来,没想到方校长和田应莲为了替她省钱,坐硬座过来了,这让她感到很内疚。

  “我想到妹妹家住几天”

  昨天晚上7点,记者来到周秀丽家。14岁的田应莲已经换上了周秀丽给她新买的红毛衣,正坐在桌前写作业,周秀丽就读于宁波职教中心的女儿徐璐在辅导她做题目。徐璐穿着一身苗族土布衣服,这是田应莲从贵州带来送给她的。田应莲做完作业后,徐璐又打开电脑,教田应莲上网。从未见过电脑的田应莲看着网络上的精彩世界,连说: “真好看,真好看。”

  “和应莲相处了一天,我女儿就有了变化,她愿意过完年和我一起送应莲回家了。”周秀丽一见记者就说。

  周秀丽想让方校长在宁波玩几天后就回家,等过完年,自己和徐璐一起将田应莲送回贵州。这样安排是想让从小没吃过苦、有些任性的徐璐学习学习“吃苦”。但任凭周秀丽怎么做思想工作,徐璐都不愿意和她去贵州。 “我才不去那么苦的地方呢,反正我这辈子也不用吃苦,干吗要学习吃苦?”徐璐辩解说。

  但是昨天晚上,徐璐主动要求和妈妈一起送田应莲回贵州。原来,昨天下午,徐璐问田应莲已经14岁了,怎么才上小学五年级?田应莲说,她7岁的时候,在广东打工的妈妈生下了妹妹,妈妈要继续打工赚钱,就将田应莲带到广东照看小妹妹,一年后,她才回老家上学。去年8月,爸爸又准备让她辍学去广州打工,这时,宁波晚报组织的宁波市民助学团来了,她和周秀丽妈妈结成了对子,她才能继续上学。听了田应莲的回答,徐璐沉默了。“我想到妹妹家住几天,和妹妹一起去砍柴,去打猪草。”徐璐晚上对妈妈说。“妹妹的经历震动了我”

  记者问徐璐怎么思想转变了,她说:“大概是妹妹苦难的经历震动了我。下午我总在想,如果我出生在妹妹家,现在就得想办法自己赚钱,可我一点也吃不了苦,怎么赚钱呀,我得学会吃苦,所以想到贵州锻炼一下自己。”徐璐还告诉记者,她现在生活得很好,都是父母努力工作赚钱的结果,她开始感激起平时早出晚归的爸爸妈妈了。

  “还有什么变化?”面对记者的这个提问,徐璐说: “我好像突然会算账了。”

  原来,昨天下午,她问田应莲的生日是哪一天,田应莲竟说不是3月就是4月,具体哪一天她根本不知道,本想问问妈妈,可妈妈在外打工已经4年没回家了,她也没机会问。 “反正我们那儿的孩子都不过生日,不知道生日也没关系。”田应莲笑着说。这让徐璐感到非常吃惊:妹妹从不过生日,自己每次过生日都要请同学聚餐,至少也得花三五百元,这是妹妹一家半年的生活费呀。妹妹说她最贵的衣服花了18元钱,徐璐又想起自己穿的名牌球鞋的价钱了。 “其实,我节约一点,用这些钱去资助一个孩子读书,也许对方的命运就改变了。”徐璐说。

  今年春节不少市民把贵州孩子接来宁波

  据宁波市扶贫办统计,去年一年,共有1万余名宁波市民结对了1.5万名左右的贵州贫困学子。从贵州教育部门传来的消息说,今年春节,不少贵州孩子都到宁波的资助者家过年来了。但到底有多少宁波人邀请结对的孩子来宁波,记者无法统计。昨天下午,记者试图联系这些来宁波过年的孩子,但由于孩子们家中很少装有电话,记者只联系到了贵州望谟县中学高一学生陆庭京。

  早在放寒假前,和陆庭京结对的余姚市民杨炳泉、徐泽树夫妇就给陆庭京寄去了500元路费,让她到余姚过年。1月19日,陆庭京在余姚火车站见到了杨叔叔和徐阿姨,接下来的几天,叔叔阿姨带她参观了天一广场和杭州湾跨海大桥,这两天,又安排她在家里学习呢。

  “我唯一的女儿在日本留学,庭京没了爸爸,和妈妈、妹妹相依为命,我们就当她是我们的第二个女儿,我们会一直供她上学。”电话那头传来了杨炳泉欢快的声音。

  贵州校长送来感谢信

  昨天中午,贵州台江县李子小学方正洋校长来到报社,送上了一封刚刚写好的感谢信。

  方校长说,快过年了,家里很忙,可他还是送田应莲来了宁波,想来感谢一下资助他们学校学生的30多名宁波市民。 “我出发时想好了,到了宁波后,挨家挨户去感谢那些好心人。但下了火车,看到宁波这么大,我只呆3天,挨家挨户去致谢根本来不及,就写了一封感谢信,想在报纸上登出来,让那些好心人看到我的一片心意。”

  方校长在信中写道:

  “……真的太感谢宁波人了,你们为我们山区孩子不仅付出了物质上的资助,还付出了比物质更珍贵的东西———感情。李子村的村民被你们感动了———那么多和我们素不相识的宁波人来资助我们的孩子读书,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坚持下去;李子小学的学生被感动了———那么多宁波叔叔阿姨寄来钱后还写信或打电话问我们有什么困难,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这学期,我校辖区内所有在家的适龄儿童已经全部入学,这就是无私的爱所创造的奇迹……”(本版撰稿记者杨静雅实习生符亚男)

【编辑:胡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