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看看这一老一少的“花”样人生
稿源:  | 2007-02-21 16:22:07

  冯善根与40亩牡丹园

  中国宁波网讯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北仑灵山脚下的农业科技园区北仑牡丹园,一脸尘土的冯善根师傅从远处小跑过来: “走,看看我的新家去!如今我这个59岁的老头开始二次创业啦。”

  两年前,当记者第一次在他白峰镇的家里看到一阳台的牡丹花发出惊叹时,他慢吞吞地说了一句, “这阳台实在太小了,否则我一定种出更好的牡丹花来。”看来,他的愿望正在变成现实。

  暖洋洋的花房里,一盆盆牡丹正争相吐艳开放。冯师傅说,他一共养了1000多盆的反季牡丹,品种有洛阳红、胡红等4种。但牡丹花对温度的要求特别高,有些条件一时没跟上,有一部分花要迟些时候才开,也算收获了一个小经验,他明年还要培育更多的反季牡丹。

  正在这里赏花的绍成小学的肖同学告诉记者,他是晚报小记者,很早就得知冯伯伯养牡丹花的事情,他特地跑来赏花,打算回去写日记。

  牡丹园的门口是一座牡丹仙子的雕像,冯师傅说是他一狠心花了两万元才搞定的。40亩的牡丹园内,河道和土地平整工作已经基本结束了。冯师傅说,他打算在园子里种上几千株、上百个品种的牡丹花,等到今年的4月份牡丹花开,整个园子将成为花的海洋。 “投资了100多万元,幸亏有家人的全力支持!”冯师傅讲着自己面临的压力,不过他的言谈举止中更多透露出来的是一种幸福和满足。

  两年来,随着他在报纸上的频频亮相,他对牡丹花的痴迷和越来越红火的养花事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白峰镇政府的关心下,冯师傅在自家房子的后面得到了两亩临时性荒地。经过一番精心的开垦,他在去年春节种出了500盆反季牡丹,当时冯师傅给晚报的读者送来了20盆牡丹花。

  去年下半年,冯师傅给记者打来电话,说北仑区有关部门找到他,希望他把种植牡丹花的事业进一步做大,到北仑农业科技园区创业,政府提供各方面有利条件和优惠政策。冯师傅说,虽然儿女事业有成,家里经济条件也很好,但叫他一下子投资100多万元去养花,一时还真下不了决心。后来经过家庭会议表决,他决定二次创业,建设宁波最大、浙江省最大乃至在全国都屈指可数的牡丹园。

  冯师傅说,现在他的生活很有规律,每天早上6点,从白峰赶到牡丹园,晚上6点回家休息,虽然天天风吹日晒、灰头土脸的,但自己感到生活很充实,也很开心。

  (顾霄扬徐佳伟唐海舟)

  欧苏红与一篇环保论文

  中国宁波网讯 象山墙头小学的一个小姑娘,由家里的一棵桂花树受到启发写出了一篇环保论文,获得了宁波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最近又获得了全国少工委主办的“中国少年儿童海尔科技奖大赛”一等奖。

  这个名叫欧苏红的小姑娘,住在象山墙头镇大雷山下的一个小山村里,家里的后院有一棵几十年树龄的桂花树,对这棵比自己年龄还大得多的桂花树,小苏红很有感情,但是就在前年,有一天放学回家后,她发现树不见了,原来有人出高价把它买走了,小苏红很难过地和爸爸闹起了情绪, “我们村里很多人都把自己家的大树卖掉了。”爸爸这样解释。

  这些大树都到哪里去了呢?爸爸告诉她,这几年一些城市刮起了一股“万株大树进城”之风。田野、河边等一些古木名树纷纷被“农转非”,成了一些大城市的“座上宾”。许多山林的“孤立林”不见了,田野的“散生林”消失了,甚至乡村、河边的“四旁树”也未能幸免。

  给“大树农转非”到底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欧苏红决定对此进行调查研究,她把这个想法向老师一说,立即得到了老师的肯定。一个由十多位同学组成的生态调查兴趣小组宣告成立。

  就这样,欧苏红带领伙伴对象山县城及其周围地区大树砍伐和种植情况开始了分块分期实地考察,并详细记录了古树的生长情况和周围环境,还拍摄了大量的照片。他们发现很多大树离开了原来的生存环境,离开了原来伴生的其他植物,孤身来到湿度、大气污染度等环境条件都不一样的城市,树木容易染上病虫害,大量的大树被移植进城后成活率低。

  同时欧苏红和她的小伙伴们对县城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走访了大雷山、蒙顶山等周围十多个村庄,特别是对高山上的一些村民开展了问卷调查,取得了第一手的原始资料。他们还查阅了大量资料,请教了不少农林专家。

  经过一年多的调查,欧苏红写出了一篇名为《“大树农转非”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的环保论文,得出结论:盲目给“大树农转非”,不但会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而且会使大树成活率降低,且价格抬升。在学校的支持下,他们把这个问题反映到了墙头镇政府。引起了镇政府的高度重视,一些单位也开始行动,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砍伐和移植大树。

  “通过写这个论文我不但认识了许许多多的树木和花卉,而且了解了很多关于树木的知识,更增强了我的社会责任感。”小苏红告诉记者, “今后,我还要继续努力,让所有的人一起参与对古树名木的保护。”(记者徐科文通讯员宁冰)

【编辑:宁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