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汤丹文本报通讯员孔燕
图1:方门村村民在村外接过石井龙,浩浩荡荡开往村里。(记者周建平摄)
图2:方门村请来戏班唱起大戏,共度两个村的“狂欢节”。(记者周建平摄)
中国宁波网讯 奉化两个村庄石井村和方门村,两者相距40多公里,一个在山上,一个在山下,却因为一个美丽的龙的传说,双方结成了和谐“亲家”。每隔三年的春节,石井人都要把龙舞到方门,演绎一曲三年等一回的过年狂欢。
今年恰逢石井龙去方门。正月初二,笔者早早来到了尚田方门村,整个村子已洋溢在节日狂欢的气氛中了:村庙里,椅子桌子摆放得整整齐齐,香烟烛火缭绕;戏台上,村里请来的戏班子正准备为“龙皇”和村民演戏;庙外捏“糖人”的,炒栗子的,做风车的,商贩汇聚,俨然成了一个小型庙会。在石井舞龙队来方门的山路上,很多村民自发地来到村外的梅山头恭候。十时刚过,只听两声鞭炮响起,龙队到了村口,噼噼啪啪的爆竹声响连天,伴随着敲锣打鼓声,方门村的村民接过龙,把石井“龙皇”接引到了方门村!
在村巷里,众人边舞边往前行进,狭窄的巷子里挤满了观看的村民。龙队舞进大庙,人们也蜂拥而进。布龙在庙的中央舞蹈,滚、跳、突、蹿、摆,时而腾云驾雾,时而翻江倒海,引得众人一片喝彩。
吃午饭了,热情的村里人早已将石井来的客人安排去几户村民家吃饭。下午,舞龙队又相继来到村委会、学校和村办企业,最后从东面向西面挨家挨户“串亲”。这样安排显然很有道理:村委会当然最重要了,学校培育着方门村的未来主人公,而企业是村里的经济命脉。龙队每到一处,主人家都会拿出一个红包。方门村的村支书说:这些钱一部分作为石井村舞龙队来回的旅费,一部分留给方门村的老年协会,还有一部分留着石井村用于接待每年农历六月十八去石井龙潭的方门村村民。两村之间有来有往,互不计较得失,相处非常和谐。据说,过去石井老龙要在方门村里舞上三天才能完成“走亲”的仪式,白天串门,晚上看戏。
石井、方门两村隔了那么远,为何能连接到一起,相处和谐,其乐融融?
一村民告诉笔者:方门村每次下雷雨,闪电都是从石井方向的山顶隆隆而来,雨水也是从山上而落。只要那个山顶上起了乌云,方门保管下雨。这个自然现象非常神奇,而流传于两个村子里的传说更是动人。
年前,笔者曾来到石井村,村里杨安才、杨国民老人向我们讲述了石井“龙皇”与方门村人的传说和三年一次去方门村舞龙的习俗:
相传在唐朝时,方门有一个货郎,挑着货担走到楼岩,看到有一条大蛇拦在路中央,便对大蛇说: “蛇呀蛇呀,你一定是走不动了吧,我来带侬一阵好啦,只是侬介长介大,我咋挑得起呀,侬若能变得小些,我就挑侬走。”那蛇真的缩小了,小得跟骨针似的。货郎便拉开小抽屉,让蛇游进去后关上抽屉,不小心夹断了蛇的尾巴。货郎又挑起货担往镇亭山方向走去,走到镇亭山东麓的悬崖上,突然觉得担子重了起来,再也挑不动了。他放下担子,拉开抽屉,那小蛇呼地蹿出担子,笔直地向悬崖下冲了下去,紧接着,货郎听到一声巨响,他战战兢兢地蹭到悬崖顶探头向下望,只见潭里风起云涌,水花如瀑。他这才明白他挑的不是一般的蛇,而是镇亭潭里的“龙皇”,于是大声说: “龙皇爷啊,我辛辛苦苦把你挑来,你也该让我看看你的真相呀。”龙于是整个儿跃出水面。不料货郎受了惊吓,掉下悬崖而死。那龙很过意不去,便变成老头,到方门货郎家做了三年长工。那三年,方门村的收成特别好。
三年以后的六月十八日,老龙要回镇亭潭了,货郎的老婆对他说: “侬在我家做了三年,使我家产比货郎在世的时候还要多,侬却连澡都没有洗过一次,我给你烧点热水,好好清洗一下吧。”龙说: “我洗澡要用七只缸呢,你备得起来吗?”女人真的借了七只缸而且装满了水。老头跳进水里,化身为龙,腾空而去。方门人这才知道那老头是“龙皇”变的。
从此,方门人把镇亭潭“龙皇”当作最信赖的神,每到农历六月十八日,都要派代表到镇亭潭祭拜“龙皇”,人们用瓶子带点龙潭水回去,以求吉祥。若逢天旱,到此求雨更是灵验。而镇亭潭边的石井村也因为货郎挑“龙皇”来镇亭潭而特别感激方门村,这个故事使石井村与方门村结了“亲眷”。石井人做了一条12节布龙,每隔三年就举着布龙到方门村串亲。以前一般在农历年前廿八出发,路经后板———西岙———黄瓜山———鸣雁鹊岙,过梅山头,正月初二进方门村。
在石井村的祠堂里,石井布龙平时就搁置在祠堂的彩楼里。布龙摆放在那里,村里再调皮的顽童也不敢去玩弄。村里祖祖辈辈已经把这条布龙看成是真龙的化身了!
在方门村作民俗田野调查的市群艺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有关人士认为:石井、方门两村的舞龙源于民间图腾崇拜,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这种习俗从敬神、娱神到娱人,创造了自身独有的民俗文化。而这其中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很多优秀的东西。非常不容易的是,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几百年而没有中断和消亡,值得我们后来者大力保护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