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进步篇:民生新举奏响和谐音
民生,不只是一个靓丽的字眼,更是鲜活的实践,百姓真切的体验。2006年,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不仅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政府工作的着力点。一项项新举措的出台,一个个“老大难”问题的化解,一张张笑脸的出现,成为“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生动体现。 >>详细
向新“三座大山”冲击
“自古读书需交费,而今上学不花钞”,广西马山县一名初中生写的这句诗道出了人们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的欣慰。与教育一样,“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民生多艰之叹。2006年,由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的推广,许多地方的农民不再“小病拖,大病挨”。2006年,实现“居者有其屋”的愿望,在不少贫困家庭得到了实现。
就业,夯实“民生之本”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于“十一五”开局之年,不能不把特别的目光投向就业问题。去年一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的“要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得到了扎实的践行。
在“共享发展成果”的引领下
从2003年开始,我国年经济增长率一直在10%平台上加速。但是,与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巨大的财富积累相比,民生状况并没有得到同步和合理的改善。让人欣慰的是, 2006年的民生进步,彰显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主题。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已经变成一种“政府自觉”,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
·人们对2007年的民生有理由抱有更多期待:全国农村普遍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免学杂费,对其中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政策;卫生部承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扩大到80%的县(市、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定,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不低于90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